宋高峰,男,主治中医师,医学博士。
年考入江西中医药大学攻读《金匮要略》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江西名中医伍炳彩教授,年毕业后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工作。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顺民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姜老师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前姜老师和我多次约过要讲课,但深感临床经验比较浅薄,沉淀积累的经验比较少,所以一直在推托,这次姜老师说要讲阳明黄疸病的条文,我说这个应该可以,因为我以前医院工作了七年,主要就是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病的临床工作,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搞肝病搞了七年,这期间经历大量各种原因的肝病患者,包括甲肝、丙肝、乙肝、戊肝、丁肝等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炎、瘀胆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慢性黄疸性肝炎,还有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等。病人从临床刚开始发病,一直到治愈,一般都是在住院部,所以我也能观察到疾病的整个过程。
我硕士期间,专业是中医临床基础,师从江西名医,导师伍炳彩从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临床以后把伤寒的六经辨证用于指导黄疸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大概有4—5篇。从六经来治疗黄疸、肝病的相关文献见得比较少,今天我主要是讲自己临床从六经辨治黄疸的体会和临床经验,还有一些理论认识,主要以临床为主,条文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我就不讲那么多,在讲临床的时候,顺带把条文稍微解释一下,那么现在我们就切入正题。
对于黄疸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因为我们国家是乙肝大国,肝病最常见的临床的表现就是黄疸。那么我今天就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讲,首先就是来分析下黄疸病的病位的问题,第二分析下病性和病因的问题,第三个大的方面讲从六经来辨治黄疸病,怎么样去分经论治。
一、黄疸病的病位“湿瘟内伏,首犯中土,兼及少阳,逆传厥阴,终陷少阴”,这句话是我总结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位和传变规律,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江苏中医药杂志》上。这个黄疸病,在我们国家大部分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有70%—80%,所以说我今天讲的黄疸的病位,也基本上也遵循这样一个传变规律。那么湿瘟内伏我就先不讲,等下我们讲病因和病性的时候再讲。
1、首犯中土
首先我认为黄疸病的病位是在首犯中土,那么这个中土就包括了六经中的阳明和太阴。对黄疸的病位有几种认识,最常见的有胆黄说和脾黄说,我们中医传统的经典理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经》等这些经典的传统理论,都是认为黄疸的病位是在阳明和太阴,在脾胃,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脾黄说。那么胆黄说呢,主要是在民国时候受了西学东渐的影响,受了西医解剖理论的影响,认为黄疸是因为肝胆湿热所致的,包括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也是这么写。
其实我们中医传统的经典理论都认为黄疸的病位是在中焦,也就是六经中的阳明、太阴。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可以从理论和临床二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从传统的理论上来看,《伤寒论》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仲景明确告诉我们黄疸的病位在阳明,那么我们顺带把这条说下: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那么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如果是阳明病如果出现白虎汤那样大热、大汗,热就能够外越,那么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出现黄疸。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呢?下面就讲了,“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如果是热邪被湿邪所阻碍,不能外越,那么就能够造成湿热蕴结于阳明,引起发黄。
这个“但头汗出”在《伤寒论》里面病机有几个方面,其中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最为常见的,比如:一、热与水结,形成结胸,条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这个是结胸证,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引起的但头汗出;二、热与血结,条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热与血结,造成热不得外越,上熏于头面引起的但头汗出;那么上面讲的条是热与湿结,热为湿邪所遏,不能宣泄外达,瘀结于阳明之里,影响了三焦气化,湿热熏蒸,从而引起了湿热发黄。这个就是茵陈蒿汤这条湿热发黄的机理,热不能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相争不解,蕴于阳明,所以形成黄疸。
那后面这个渴饮水浆,反映里热炽盛的病机,所以这条,大家比较清楚,比较好理解,主要讲病位在阳明,病机就是湿热蕴结于里,热不能外越,湿不能下泄,从而引起身热发黄的一个证治,用茵陈蒿汤,这个方我就不多讲了,在后面的证治里面我们可以再详细地讲下。这里就说明黄疸的病位在阳明,那么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专论黄疸,包括谷疸、酒疸,都认为是阳明病,条文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回去看下,都是提到趺阳脉,主要是指的是阳明胃。太阴发黄的例子也不少,《伤寒论》里就有几个条文专门讲太阴病发黄的,第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是太阴湿阻于内引起发黄的证治,是从太阴来论治的;《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曰:“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成无已《伤寒明理论》云:“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土,黄为土色,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朱丹溪《丹溪心法》曰:“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所以历代医家都认为黄疸病的病位在太阴和阳明。
从临床上看,我们来一个黄疸的病人,他们的症状首先第一个是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大便干结,不想吃东西,腹部胀满,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这是黄疸病最常见的症状,这些都是阳明胃和太阴脾的症状,所以从临床上看,黄疸的病位也是在阳明和太阴,但在不同的病人,这个阳明和太阴是有不同的侧重的,“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偏于阳明一般是热重于湿,热毒比较盛,这个时候热盛传经传得比较快,病情比较重。我们看有些黄疸的病人,一下子三五天就出现肝晕迷,消化道出血,热毒比较重,传得比较快,一下子传到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如果偏于太阴,就是以湿为主,就是我们中医内科学讲的湿重于热,病情一般比较缠绵。
2、兼及少阳
第二点就是兼及少阳。为什么会兼及少阳?我们也是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来看。我们经常说少阳经少阳胆火内郁会犯胃,那么阳明和太阴的湿热会不会影响到胆呢?当然也是会的。如黄坤载曰:“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即我们所说的土壅木郁,阳明和太阴的湿热过重,太阴脾不能升清,阳明胃不能降浊,升降失常,就会影响胆的舒畅,造成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火,形成胆郁内热,理论上是这个认识。临床上我们也经常见到,黄疸的病人经常有口苦的表现,还有心烦喜呕,或有胸胁苦满,最重要一点是脉弦,好多黄疸的病人就是脉弦滑,《伤寒论》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金匮要略》里说,“诸黄,腹痛而呕者,柴胡汤主之”,说明黄疸病可能会出现腹痛的症状,就是阳明太阴升降失常引起胆的气机失常,造成胆气不畅,胆火内郁,如果出现腹痛而呕者用柴胡汤。这样说明了黄疸病除了与阳明太阴有关外,也与少阳有关,所以用到了柴胡汤。
3、逆传厥阴
我们接着讲逆传厥阴。为什么会逆传厥阴呢?有两点。第一点我们在临床上会经常看到,黄疸指数到四五百很重的时候,有些病人的发病传变非常快。我记得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当时还开着面包车带父母去看病。当时我值夜班。他去的时候,精神还好,能吃能喝,等查血常规出来,血小板都非常低,黄疸-。我就跟他父母说:他的病情比较重,第二天我就让他转ICU病房。当时看他没有很明显的并发症,但是我们临床上一般看血小板比较低的,转氨酶低,而黄疸很高,CT做出来,肝脏缩小,这一般都是很重的病情。如果你事先不跟病人交代好,家属就会想:来的时候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情加重了呢,是不是治坏了?这个病人转到ICU第三天就肝昏迷了,那为何传到厥阴心包了,热邪内陷心包,这个《伤寒论》没有提到,但《温病条辨》有这种情况。除了逆传厥阴心包外,还可逆传厥阴肝。我们知道厥阴肝是藏血的,如果阳明燥热太甚,可能会引起耗血动血出血,传到厥阴。有些重型肝炎的病人,凝血因子非常低,过几天就会呕血或者拉黑便,引起耗血动血,引起消化道的出血,这也是逆传厥阴的表现。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传经比较慢,就是刚才说的土壅木郁。阳明和太阴的湿热,湿热久了,升降失常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引起肝的气机不利。如肝病时间长了会有胁肋胀痛,胁肋不适,影响了厥阴肝的气机。这时候我们就要加一点疏肝理气的药物。
4、终陷少阴
最后就是终陷少阴。终陷少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凶险的情况,就是黄疸病到最后,如果他病情好转了就没什么,如果病情越来越重,他往往会影响到肾。《景岳全书》提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我们的黄疸病也不例外,如果黄疸很重—,时间长了不好转,必然会影响小便会越来越少,西医就叫肝肾综合症,一旦到了肝肾综合症,情况就非常严重。我们的经验是,病人一旦发展到肝肾综合症,能够痊愈的几率不到20%。说实在话,用中医治疗肝肾综合症的经验,我也实在没什么经验,因为病情太重了,差不多一周左右,病人就不行了。这是比较凶险的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病情没有那么凶险,比较缓慢进展的情况,黄疸病到最后会由阳黄转变为阴黄,面色黧黑,我们叫做肝病面容,同时病人比较怕冷,脉沉细弱。我们认为由于太阴脾阳不足,最终导致传入了少阴。这时候我们常用的茵陈术附汤就是从少阴论治的,到后面分经论治时我们再详细来讲。
5、小结
上面就是我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黄疸病的病位及传变规律。主要是影响了阳明、太阴、少阴、少阳和厥阴。从气血的定位来讲,黄疸病主要是以气分为主,当然也涉及到血分。为什么说涉及到血分呢?我们也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来看。《金匮要略》里讲“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清代唐宗海在《金匮要略浅析补注》曰,“一个瘀字,便见黄疸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的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黄……故必血分湿热发黄也”。所以他说黄疸必然影响了血分,黄疸病是和血分有关系的。临床上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血分的病变,第一个就是阳明,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还有一个是厥阴,厥阴肝藏血。临床上经常看到黄疸的病人会牙龈出血或者鼻子出血,当然刚才也说过了严重的会出现消化道的出血,呕血、拉黑便。这也是临床上经常看到的黄疸病影响到血分。北京医院有个叫汪承柏的教授,治肝病很用名气,他治疗黄疸就用大剂量的赤芍,60—克,来凉血活血,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黄疸病经常会影响到血分。
二、黄疸病的病因病性第一点我们讲到了病位,因为看病最重要的先把病位定下来,从六经来看,我们先诊断是影响了太阴阳明呢,还是在哪条经。接着,我再谈一下病因和病性。
病性就比较简单,从寒热虚实来讲,它肯定是一个热证,是一个实证。它的病因我认为是湿热兼瘀。
为什么是湿热呢?大家的认识也比较统一,《金匮要略》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首先黄疸与湿密不可分。那么涉及到湿,主要与太阴脾有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我们《伤寒论》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认为与寒湿有关,包括刚才提到的条是太阴发黄,以太阴为主的,主要是湿邪。我们知道“阳明之上,燥气治之”,阳明最主要的是燥热,那么黄疸如果是以阳明经为主的话,它涉及到的病因主要是燥热。我们在讲条时讲到的热越引起的阳明发黄用茵陈蒿汤治疗,这个就是阳明燥热引起的发黄的一个条文。通常情况下湿和热往往胶结在一起,单纯的湿和单纯的热可以见到,但比较少见。最常见的是湿热胶结,湿热之邪蕴积在一起引起的黄疸。
除了湿热之外,还往往兼有瘀的情况,为什么呢?刚刚我们在讲黄疸病位的时候讲到涉及到气分,也有涉及到血分,有热往往会形成血热血瘀的病理改变,这个瘀刚刚我也举了个例子。《金匮要略》里面黄疸病第一个条文“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刚才讲了病因病性问题,主要是什么?主要是湿热兼瘀。那么第三点我们主要讲它的证治,怎样从六经来论治黄疸病?
三、黄疸病的分经论治1、阳明
我们按病位顺序来讲,第一点最常见的就是阳明经的病变,如果黄疸是以单纯阳明经为主的话,往往是燥热内伤。刚才讲病性的时候我也讲过“阳明之上,燥气之治”,如果是阳明经病变为主,往往燥热偏盛是它的主要病理改变。那么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食欲不好,口干,恶心呕吐,大便干燥,舌质红舌苔较黄,小便黄赤,脉滑,这就是阳明燥热的表现。以阳明燥热为主要表现会涉及到血分,病人会出现牙龈出血,刷牙就出血,或鼻出血,甚至会出现黑便,这个时候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凉血化瘀,以凉血为主。最常用方是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加减,据不同情况加减。
有一种情况是大便干结,腹胀,阳明热邪影响到了阳明腑胃和阳明大肠,出现腑证,这个时候我会用《金匮要略》的大黄硝石汤,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主要是黄柏、大黄、芒硝、栀子这四个药。如果胀得厉害就用栀子大黄汤,这是《金匮要略》里的酒黄疸,“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如果是大便干,腹胀非常厉害的话会合上这二个方。
如果是阳明热毒炽盛,胆红素非常得高,病情进展得快,黄疸超过,有的出现或—,有出现重症肝炎的倾向,甚至可能出现内陷厥阴引起肝昏迷或消化道出血的情况。阳明热毒炽盛,病情发展得非常快,胆红素升高也快,一般会合上《备急千金要方》上的犀角散。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啊?阳明经常会牵涉到少阳,出现阳明少阳合病。这个时候病人除了刚才一派阳明燥热表象外,还会出现恶心,心烦喜呕,口苦的厉害,脉弦滑,心下痞满,按之心下满痛,“此为实也,当下之”,大家可能也想到了大柴胡汤。阳明与少阳合病,临床上这种情况最常见,这时我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合上茵陈蒿汤,但芍药我会改成赤芍。刚才讲到阳明病会影响到血分所以用赤芍,但我不会象汪老他们用到60—克,我一般用20克,最多30克,用赤芍来凉血和血。阳明合并少阳,我认为临床上是最常见的,还专门申报了一个课题就是“大柴胡汤合并茵陈蒿汤治疗肝衰竭前期临床研究”,首先是写一个理论探讨的文章发表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从阳明少阳来论治肝衰竭,就是以前说的重症肝炎,现在临床研究的结果已经被录用了,十月份会发表。
刚才讲的是黄疸以阳明燥热为主,讲了它的主方:茵陈蒿汤和桅子柏皮汤,我顺便把栀子柏皮汤条文简单讲下。它主要涉及到条文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治疗黄疸主要是三个方,我们叫黄疸三方,一、茵陈蒿汤,二、栀子柏皮汤,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很多人认为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内蕴兼阳明腑实型黄疸,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型黄疸,栀子柏皮汤是治疗外无表邪,内无阳明腑实,单纯以湿热内蕴为主的黄疸。
这个条文很简单,“伤寒,身黄,发热”,就是阳明发黄,这个阳黄,黄的比较鲜明,发热说明什么?说明不像我们刚才讲的茵陈蒿汤的条文,“阳不得越,但头汗出”,那么这个出现了发热的情况,说明热有外泄的机转,这个时候是以阳明热邪为主,用栀子清热,黄柏清热兼有燥湿的作用。
刚才我们主要谈到了阳明的发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懂,我简单地重复一遍,阳明主要是以燥热为主,最常用的就是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合在一起,如果大便干结,腹胀得很厉害,会合上一个大黄硝石汤,或者栀子大黄汤,如果阳明热毒炽盛,胆红素升高得特别快,有重型肝炎倾向的话,一般会合上《备急千金要方》上的犀角散,这个方子的组成在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大家可以查一下。如果是阳明少阳合病的话,一般会用一个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淤胆比较厉害,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黄疸很高,我们说瘀阻性黄疸为主,或者有些病毒性肝炎也会出现直接胆红素比较高,病人会出现身痒得很厉害,这个时候我就会用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我们顺便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讲一下,那么这条条文,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这个条文也很简单,但是对于这条条文的解释,历代医家看法很多,观点也都不一样。首先我们看一下瘀热在里,里指的是哪里?比如说柯琴认为里是在心肺,唐容川认为里是在肌肉,还有人认为里是在肝胆,也有人认为是在脾胃,有的医家在注解的时候干脆就避而不谈,那么我比较倾向的一个认识,里是在阳明,我认为里偏于在阳明,主要偏于阳明之表,而不是在阳明之腑,因为我们知道,脾主肌肉,阳明太阴的湿热往往是在肌肤腠理,虽然它的病位是在阳明,但是有向外发散的趋势,主要是瘀热在阳明胃和太阴脾的肌肉腠理之间。
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得广泛,治疗痤疮、肾炎、荨麻疹啊,往往都有湿热蕴结于表(肌肤、腠理)为主,比如身上长疮、痤疮、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接触性皮炎等等,不管治疗哪一种病,往往都是有表证的。那么治疗黄疸,我们临床上用的不多,特别是临床上我们是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很少会有表证的表现,比如说发热、恶寒等表证的表现,这个方子临床上我们主要用于瘀胆性的发黄,就是说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梗阻性黄疸,往往病人瘙痒得很厉害,这个时候用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者合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病人身痒会得到明显的缓解。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于肌肤、腠理。
所以说它的第一个治疗方面就是湿热兼表,就是黄疸病兼有表证,或者是兼有皮肤瘙痒的这样一个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是没有表证,湿热郁热在皮肤腠理,没有太阳的表证,只有阳明的瘀热陷于肌肤腠理,向外发越而不得发越的这种情况。临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疗这个瘀胆,我就不再多说了。
2、太阴
阳明讲完了,我就讲一下太阴的证治,“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太阴之上,主要是以湿气为主,我们讲黄疸是以湿热兼瘀,太阴是以湿为主,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是相关的,太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引起湿邪内阻,引起发黄。太阴的黄疸,我们大家知道是以阴黄为主,黄色没有那么鲜明,燥热也没有那么盛,往往会有明显的疲劳乏力,食欲差,大便稀溏不成形,舌质胖大,有齿痕,苔比较白,比较厚,脉象比较软,尤其是右关脉,偏弱,这就是太阴发黄的一个特征。
太阴发黄临床上常用的方子就是《金匮要略》里面的茵陈五苓散,“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这是《金匮要略》的原文,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呢,黄疸的病人经常会出现腹水及下肢的水肿,从西医来讲,我们知道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脏器,肝衰竭的时候白蛋白合成功能下降,白蛋白非常得低会引起下肢的水肿,甚至会有腹水,这个时候就会合上一个《温病条辨》的二金汤。二金汤是吴鞠通《温病条辨》里面的,主要组成是鸡内金、海金沙、厚朴、大腹皮、通草这六味药,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
还有一种情况是太阴往往合并少阳,会兼有口苦,胁肋胀满,脉弦等表现,这个时候常用的一个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我最常见加的是金钱草、田基黄、车前草,还有茵陈这几个药,如果是前面有茵陈蒿汤就不用加茵陈。
如果是太阴影响到了厥阴肝,太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影响到了肝的疏泄,出现了土壅木郁,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肝气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甚至胁肋胀满,脉弦,涉及到了厥阴肝。这个时候的黄疸就不太容易退,刚才我们讲到的阳明的黄疸,黄疸降起来非常得快,一个星期降--点都有可能,升的快,降的也快,太阴的黄疸,阴黄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好降的。刚开始接触临床的时候,有时候有些黄疸下降到最后70—80点的时候很难降。有一个病人,住了一个月,一个点都没有降,后来我就翻了一些资料,看了些别的医家的经验,这时候不能再以清热利湿为主,往往出现了一个太阴的情况,所以在以后的治疗中往往是以健脾利湿为主,清热的药就较少用到。刚才我们讲到太阴影响到了厥阴,这个也是黄疸非常难降的一个证型,参照医家的经验,我自己组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叫刘茜逍遥五苓散,就是逍遥散合五苓散的一个加减方,加了一个刘寄奴和茜草,以疏肝健脾为主,兼顾化瘀。因为影响到厥阴肝的时候往往会影响到血分,就会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所以必须要理气,另外还要活血化瘀,这个时候的黄疸我们这个时候不仅要健脾化湿,还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所以加了刘寄奴和茜草来活血化瘀,逍遥散里面我们有柴胡来疏肝,甚至当归、白芍来养血柔肝,五苓散来健脾利湿,那么这个是太阴兼厥阴这个证型。临床上非常常见,就是治疗黄疸阴黄,黄疸指数从几百降到几十个点,很难再降的时候,这方还是不错的。
太阴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太阴的湿和阳明的燥热相胶结,出现了以太阴湿为主,兼有一点阳明的燥热,这个时候我会用《医宗金鉴》里面的胃胆汤,主要有茵陈、苍术、陈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黄连、栀子、葛根、防己、秦艽这几味药,因为是太阴湿为主,兼有一点阳明热邪,所以以陈皮、苍术、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来健脾利湿为主,加了一点栀子、黄连来清阳明的胃热,这个方也很好用。
上面讲的是以太阴为主的黄疸,就是偏于阴黄的黄疸,主要就是这几个证型,我再稍微重复一下,一个就是主方茵陈五苓散;第二个就是病人如果出现水肿的情况下,合上《温病条辨》的二金汤;第三种情况就是太阴合并了一个少阳,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第四种就是太阴兼影响到了厥阴肝,肝的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的情况,我用了一个刘茜逍遥五苓散,第五个就是太阴兼了阳明的实热,我用《医宗金鉴》里面的胃胆汤。
3、少阳、厥阴、少阴
那么黄疸主要的证是阳明胃、太阴脾,这几个已经讲完了。少阳、厥阴往往是伴随着阳明、太阴出现的,很难单独出现,我们前面都讲过了。逆传厥阴心包经的这种情况是一种非常危重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会用到《温病条辨》里面的清宫汤合菖蒲郁金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一般出现这种肝昏迷的情况救活的几率不是很大了,但治疗还是要跟他治疗。还有一个就是终陷少阴,引起肝性综合征我就不讲了,这个是临床危症,死亡率有百分之八九十,我也没有成功的经验。病情缓慢进展到少阴的这种情况,往往是黄疸长时间不能够治愈,慢慢的演变到什么程度呢,肝硬化黄疸的后期出现这个阴黄,太阴脾阳虚的同时出现少阴肾阳不足,这个时候用茵陈术附汤。病人有哪些症状呢,面色黧黑,肝病面容,身上比较怕冷,腰酸,乏力,沉细,这个茵陈术附汤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讲了。以上就是三点黄疸病的证治,主要是从阳明、太阴来讲,牵涉到少阳,厥阴肝,最后影响到少阴肾,我自己常用的方简单地说了一下,大部分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少部分是后世的,大家可以查阅一下。
四、黄疸病的预后下面讲一下预后。《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条文是什么呢,“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大概意思就是黄疸病到了十八天病情好转的话,预后就比较良好,如果是到了十八天黄疸病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越来越加重,预后比较凶险的一种情况。张仲景说的还是比较符合临床实际,那么临床上黄疸我们用药得到了控制,也就是他说的18天左右它就能往好的方向发展,黄疸指数下降,还有一种情况黄疸升得比较快,一天升几十个单位,可能过了半个月没有得到控制,到了、甚至,到了一个月后重型肝炎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呢往往是预后不良。刚才已经讲到了,内陷厥阴引起的肝昏迷,甚至是出现少阴的肝肾综合征,或者引起消化道的出血,出现很多并发症,危及生命的症。
我有几点体会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的病情比较稳定,能够很快的控制,什么情况下黄疸会越来越重很难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个是消化道的症状非常明显,恶心呕吐厉害,往往是病情比较重的情况;第二、高度乏力,没有一点力气,甚至要家属搀扶,像少阴病的但欲寐,没有一点精神,这就是第二种情况,高度的乏力;第三、黄疸指数越来越高,转氨酶越来越低,转氨酶刚开始还是一千多或者是八百,现在降到了一两百,但是黄疸指数还在升高,这个时候西医讲的是胆酶分离,这种是病情加重的情况;第四、其他相关的检查,我们看CT或者核磁共振,肝脏萎缩,我们说是坏死型的,这种很难治,如果是水肿型的,肝脏比较大,往往预后比较好;第五、看西医的一个检查就是凝血酶原活动度,如果是降得很低,我们说PTA,如果PTA降到40%甚至20%,救治的希望就非常小;第六:血小板降低,正常的是—,如果降到60或者30往往是病情非常严重。以上六点是我临床的体会,如果碰到我们建议去住院,不要开中药。因为这种情况病人往往会加重得很快,可能三五天就会出现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相反如果病人食欲很好,虽然黄疸指数很高,但能吃能喝,食欲很好,精神状态很好,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大胆地给他治疗,按照前面讲的辨证论治来给他用药,问题一般不会很大,黄疸指数一周降到一百两百,都是很有可能的。
五、结语那么对于黄疸病呢,我就简单地谈了一点临床中的体会,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举例太多,条文讲得也不是很仔细,因为我觉得这几个条文都不太难,主要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临床中的经验和体会,如果有什么讲得不好的,请大家多多包涵,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本文由书院志愿者曾伟坚、赵利欣、丁琼、余佩蘅、王磊、胡亚男、陈剑城、潘施妍、陈本霞整理)
深圳中医经方协会官方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癜风有遗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