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老照片,这些发黄变旧的老照片中有我们父辈先祖的容貌,也有家族曾经发生的故事。每次翻阅它们就好象回到了从前的旧时光,一张张亲切的生动面孔、一段段尘封的云烟往事,又浮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照片讲述老故事,让影像呼唤回忆,让回忆温暖心灵。
——你好北平今日刊发郭大誌老师文章《伴随六十六年的“老病历”,为“协和百年”庆生》今年恰逢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周年,一些研究老照片儿的朋友都用历史照片儿纪念“协和百年”,而我,可以用伴随六十六年的“老病历”和我的记忆,为“协和百年”庆生!1、最早的记忆
医院病历首页上的年龄,是“刚出生33天”,那是年!当时她的名字叫“中医院”!
年,医院的“儿科”住院时,她已经改名儿“医院”!年,享受“高干医疗”(“医院”称为“卫干医疗”)的离休全国知名戏剧表演和导演理论家、老爸郭亮(杜巴)在医院住院治疗和去世时,她又已经改名儿叫“医院”!可惜,老爸的“高干医疗蓝本儿”被医院的急诊室给弄丢了!我伴随着医院“老楼”的“门诊”、“病房”,甚至“食堂”,和“第二老门诊楼”(已被拆除)成长,如今还见识了“新门诊楼”和“新病房楼”的启用!2、关于“老楼”的记忆
我在“医院”儿科住院时,正赶上特殊年代,我还真见识了那些老教授们在清扫“老楼”的楼道和厕所!当时,作为“老革命兼高级知识分子”的我的父母,老爸被关“牛棚”,老妈被监督改造;因此,看到那些老教授们清扫“老楼”的楼道和厕所,我不仅是感同身受地报以同情,而且,年幼懵懂的我,也非常不理解,这些老教授们不是应该给病人看病吗?让他们清扫“老楼”的楼道和厕所,多浪费呀?清扫“老楼”的楼道和厕所,不应该是那些做清洁卫生的大妈们的事儿吗?
不过,由于我入院时是因为我的“过敏性哮喘”很严重;因此,我还是第一次地见识了“大查房”: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大夫,带着十来个年轻大夫,以我为“病例”,现场讲了一堆诸如“干性啰音”、“湿性啰音”、“哮鸣音”、“郝式沟”等“医学术语”,并让每个年轻大夫都用听诊器来听一下儿我的肺,看一下儿我的胸!只是,我的病情有所减轻,由朝东的“双人间”移到朝西的“六人间”后,就没有机会再见识过“大查房”了!冒雪拍医院的“老楼”和“老门”。
医院“老楼”的“中楼大堂”曾是“候诊大厅”,再往里通道的右侧是“挂号处”(就是贴着“东院区安全疏散示意图”的地方),还有当年的那种木制窗台。“老楼大堂”右侧的正面是原来的“药房”,还留有“取药窗口和木制窗台”。“老楼”当年的病房门。
“老楼”的洗手间还有医院的“老楼”里的“黄铜构件儿”、“铸铁暖气”等,都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古老的“护士楼”,还曾做过“医院”的“职工食堂”呢。3、关于“第二老门诊楼”的记忆医院的“第二老门诊楼”。医院的“挂号大厅”(图正中间儿的“铁顶儿棚子”)及原“护士楼”(图左侧)
第二老门诊楼大堂及北门。
医院的两款“挂号证”。医院的“手写处方”。医院的“预约券”。
4、在“病房”巧遇“老战友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享受“高干医疗”(医院称为“卫干医疗”)的离休全国知名戏剧表演和导演理论家、老爸郭亮(杜巴)在医院住院治疗时,医院“陪住”的我谈起当年在鄂西恩施搞地下党的事儿;没想到,老爸所住的“双人间”的另一位病人的家属接过话茬儿:“我爸也在鄂西恩施搞过地下党!”互通姓名后,同屋儿的病人,竟然是老爸当年在鄂西恩施搞地下党时的战友儿!太有“戏剧性”啦!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并肩战斗的战友儿,在失去联系多年后,竟然于四十多年后在“医院”的病房里相遇!这位韩叔叔的儿女也因此跟我成了朋友,怹的一个女儿还正好儿在“医院”工作,这位大姐不仅帮我在“医院”职工食堂买了“饭票儿”,解决了我“陪伴”老爸住院时的吃饭问题,还请我到他们家吃过饭!这位韩叔叔,就是此后不久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狗》、《古船·女人·网》里演泼辣的“二嫂子”的“空政话剧团”演员刘莉莉的姥爷;我也因此跟刘莉莉成了朋友,后来我当时任职的“中国戏剧出版社”在“空政话剧团”院儿里租房办公,刘莉莉又帮我买了他们“团”食堂的“饭票儿”,省却了我从“三环”以外的“团结湖”的家到“二环”以里、位于市中心“灯市口儿”的“同福夹道儿”的单位“千里迢迢”带饭的麻烦!5、从“耳鼻喉科变态反应组”
到“变态(过敏)反应科”
我的“哮喘病”,一开始都是在医院的“儿科”和“内科”当“慢性支气管儿炎”治疗。直到年的某一天,内科大夫告诉我和老妈:“医院的‘耳鼻喉科’成立了一个‘变态反应组’,你们可以去那儿看看!”
从此,我就从医院的“耳鼻喉科变态反应组”,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为“变态(过敏)反应科”,从注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儿”生产的“哮喘菌苗儿”,一直到在两个胳臂上各进行20个“试验针”式的检测、抽血化验,对症注射“脱敏抗原”,我也见证了医院的“变态(过敏)反应科”的成长历程;而且,是从“第二老门诊楼”一直跟到了“新门诊大楼”!
6、关于“新门诊大楼”的记忆由于我从小儿就在医院看病,因此,不管我的家搬到什么地方儿,甚至搬到“东四环”以外,我都会每隔一两个月就去一趟!所以,我是亲眼见证了“新门诊大楼”从”动工“到”落成”,再到“开始使用”的!当时,这座“新门诊大楼”成了北京所有“医院”里最宽敞、最壮观的!医院的“新门诊大楼”开始使用后,我不仅经常去我一直去的“变态(过敏)反应科”看病、拿药!我还在与“新门诊大楼”呈“T字形”连接于其西侧的“新外科楼”住院做了个手术;因而,我也继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己在“儿科”住院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爸住院时的“陪住”,又见识了21世纪医院舒适的住院环境,延续着与医院之“缘”!
新门诊大楼里的“变态(过敏)反应科”。有关医院的“纸质记忆”,连该院大夫都不禁与我一起为之慨叹
新门诊楼大堂的
“百年纪念倒计时牌”。
我在医院住院做手术时的“腕带”和“探视证”。
“外科楼”大堂内的“百年院庆”装饰板(正面)及“院庆横幅”
新门诊大楼大堂内“百年院庆”装饰板(背面)
精美的“百年院庆”的纪念章。“百年院庆”时的各科室大合影作者简介:郭大誌,原名郭智,本姓杜,唐代大诗人杜甫第47代后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央视专家审片组成员,央视《星光大道》资深评委。从小儿就生长在北京,喜爱钻研北京历史与民俗、北京方言文化等。END影像城市
历史
回忆《你好北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