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中药
清热燥湿药
白鲜皮
清热燥湿、驱风解毒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清解暑热)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背诵:方剂
温下剂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剂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逐水剂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攻补兼施
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黄龙汤用朴硝黄,参归甘桔枳枣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去枳朴加玄地冬,海参姜汁名新加。
背诵:中内
脾胃系:胃痛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应。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七福饮《景岳全书》
忧郁痴呆七福饮,参熟归术酸枣仁;
甘草远志蜜炙用,补肾益脾生姜引。
通关散《药典》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
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四味回阳景岳方,人参附子草炮姜;
阳气虚衰猝昏仆,面白汗出肢冷尝。
通瘀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
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合。
背诵:经络循行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看教材:中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背诵”版块有自己改编部分)
(“看教材”版块摘自22年中综大纲)
过往:
2月19日复习内容
2月20日复习内容
2月21日复习内容
2月22日复习内容
2月22日复习内容(此处应是23号)
2月24日复习内容
2月25日复习内容
2月26日复习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