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大力支持下,在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积极参与配合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国各个地方都陆续解除封印!!!
各位小神兽们在家都已憋疯,这一季该回归了!殊不知,这其中一定有晕晕的小神兽要放马过来了~~
小编插一句:码字很累。您觉得文章有用的话,记得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哦!
01、儿童也会有眩晕?多项研究显示,眩晕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并不低:
年苏格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儿童中18%有过至少一次眩晕发作,5%超过三次;
年芬兰对1-15岁例正常儿童问卷调查显示,8%出现过眩晕症状,其中23%的儿童因发生严重的眩晕而影响生活;
年英国对例10岁正常儿童问卷调查发现5.7%儿童既往有过眩晕发作;
年美国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例儿童中头晕、平衡问题患病率达到5.3%(万),其中18.6%的症状为中重度;随着年龄增长,头晕和平衡障碍发病率升高,由3-5岁的4.1%到15-17岁的7.5%.
眩晕的症状甚至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和生活学习。
02、儿童和成人常见眩晕疾病一样吗?虽然疾病谱大致相同,但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却大相径庭。比如,成人常见的BPPV和MD在儿童中占比却很低。
Gioacchini等(年)总结了-年9篇关于儿童眩晕的病因,BPVC占18.7%,VM占17.6%,VN占7.6%,精神心理性占4.1%,中耳炎、BPPV、MV和直立性低血压发病率较低。
年刘冰等人选取-年就诊耳鼻喉科的以眩晕/头晕为主诉的患儿例,发现,BPVC最多见(36.8%),其次是VM(18.1%),VN和直立调节障碍均为6.9%,BPPV和精神心理因素各为4.2%,突聋伴眩晕3.5%,癫痫和感染性心肌炎各为2.8%,MD、分泌性中耳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均为2%。
此外,不同年龄引起眩晕的病因也有所区别,刘冰等人发现,BPVC中位年龄为6.8岁,VM中位年龄为9.1岁;随着年龄增长,BPVC发病率明显下降,VM明显升高;因此,BPVC是学龄前儿童好发,VM是青春期眩晕常见病因。
03、为什么儿童眩晕诊断比成人困难?“不会说”——儿童认知及表达能力有限;
“太复杂”——儿童眩晕及伴随症状复杂;
“缺描述”——家长疏忽,缺乏相关病史;
“依从差”——前庭功能检查难配合。
04、儿童眩晕有哪些特点和影响?比同龄人更容易摔倒/外伤;
黑暗中辨识能力差;
头动过程中视觉敏感度下降,如转头看某物;
阅读敏感度下降,学校成绩可受影响;
运动发育迟缓:
头部控制能力差(6周以上)
无外界辅助条件下坐好(9个月以上)
站立
开始走路(18个月以上)
双腿交换爬楼梯
05、儿童有哪些眩晕辅助检查?正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辅助检查更显重要,尤其是前庭功能检查。儿童视觉器官及前庭感受器的神经元回路在1岁内就开始发育了,4岁之前前庭功能检查一般可以稳定检测。前庭功能检查应包括不同频率及不同部位的检查。但是看似简单的测试在儿童身上却存在着一定挑战。专家给出建议,一般情况下,3岁以内的婴幼儿可接受带有视频动画作为靶点的视频头脉冲试验;3至5岁儿童vHIT及VEMP一般可以完成;5岁以上儿童可行冷热试验、vHIT及VEMP检查。
现在问题来了,面对辅助检查,熊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临床有好办法破解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莫慌,莫慌!请跟我一起往下看:
情景01坐不稳:脚无固定接触,踢踢踢,坐立不安,全身扭动
其实不怪人家小朋友,都说要“脚踏实地”,不是不配合,是腿短沾不着地嘛,不舒服就不坚持!没有安全感就不要坐在椅子上!所以难怪人家缺乏安全感出现以上画面~
此时不妨人文关怀,借鉴一下其他服务行业的做法,很多餐厅都考虑到小宝宝的重要性,都配有婴幼儿餐椅,面前有小桌架,脚下有小踏板,孩子坐得舒服,家长也吃的踏实。
带食物托盘的可调节座椅
如果稍大些的孩子,可以使用常规患者座椅,只不过单配一个小脚凳,也可以搞定。
脚凳的使用
情景02妈妈抱,我要麻麻(此处脑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此处不得不借鉴经典的小儿行为测听方法,对于有一些年龄太小、对陌生环境/白大褂有恐惧感的小朋友,可以坐在家长的腿上,只要叮嘱好家长不要动以免影响测试结果。这种方法对于安抚孩子、控制孩子身体转动有一定帮助,不妨可以尝试下。
坐在父母腿上
或者可以让孩子脱了鞋,盘腿坐在椅子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盘腿而坐,善哉善哉
情景03要不不戴,要么戴了就滑动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眼罩,但多项临床报告显示,视频头脉冲设备可用于至少4岁的儿童。如果头带勒到最紧还是没有完全贴合头,可以用泡沫垫填充在头带和后脑勺之间,减少眼罩滑动。
泡沫垫夹在头带之间
另外采用加厚面垫,亦可减少眼罩相对头的运动。
图片来源于美国BoyStown医院
小女孩要注意头发对头罩的影响,不要梳高马尾,低马尾会减少对滑动的影响。
低位马尾头
情景04不看不看就不看!烦躁易怒,难以保持对靶点的兴趣
各位有娃的看官,你们家里一定不缺贴纸吧(小编家里就没有一个柜子上没贴纸的。。。),这里不妨拿来帮个忙!厂家提供的贴在墙上的靶点很难吸引儿童注意力,如果想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可以采用小朋友喜欢的各种小帖帖,有助于测试顺利进行。
各种儿童喜爱的贴纸,如漫威系列(左图)
如若碰上厉害的熊孩子,不妨干脆把带有动画的手机当做靶点,可以在墙上安装个支架,用于放置手机。
手机作为靶点
我没听错吧,手机作为视频靶点?医院的研究团队做了相关临床试验,比较了常规靶点与手机靶点视频头脉冲的增益、测试时长、不对称比以及扫视波,结果如下:
1、水平半规管增益:无论哪种靶点,三个年龄组儿童平均增益不具显著性差异,均在0.97~1.04之间。
2、测试时长:4-6岁组,视频靶点组用时明显短于贴纸靶点组,而7岁以上两组情况相反。提示我们对于学龄前儿童,推荐使用视频动画作为靶点。
3、不对称性比:除了10-12岁组,其余两低龄组贴纸和视频手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均可作为靶点;而10岁以上青少年组建议使用传统贴纸作为靶点。
4、扫视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结果可看出,两种靶点扫视波差异不大。
据我所知,行业内置年龄正常值最低的为10岁(晕派思),那更小的儿童有过正常值研究吗?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
对于水平半规管和右前左后半规管,儿童VOR增益与成人无差别;
对于左前右后半规管,儿童VOR增益略低;
前半规管VOR增益变异度稍大(右前和左前半规管)
很可能由于儿童瞳孔尺寸大于成人;
前半规管甩头瞳孔更容易受到眼睑和睫毛的影响。
成人和儿童(4-12岁)三对半规管平均增益比较(*p0.05)
我发现儿童的阈值校准不好做,曲线杂波多,神马原因?没错,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大,瞳孔直径减小,右图为47岁(上图)和10岁(下图)受试者的瞳孔识别对比。
Jacobson()47岁(上图)和10岁受试者瞳孔直径对比
另外,小朋友睫毛长,也容易对瞳孔识别造成干扰,如下图。
增益虽然正常,但眼动曲线不平滑
如何减少眼睑和睫毛带来的误差呢?答案是:边松眼罩,边尽量扒开眼周皮肤,然后再扣紧眼罩及面垫。这样做,能够尽可能地暴露瞳孔,减小伪迹影响。
彩蛋来袭!!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一位小患者,莫慌,深吸一口气,然后跟我如下做,逆袭熊孩子非远矣:建立感情:陪玩,装幼齿戴眼罩:放轻松,转移注意力调整眼罩:扒开眼睑,充分瞳孔暴露
水平甩头:坐在家长腿上或用手机动画诱导
垂直甩头:注意眼位与半规管所处同一平面,减小扭转偏差
好啦,先说到这儿,如果您成功咸鱼翻身,记得后台留言给我们,期待和您一起分享自我价值感哦!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作者。
参考文献:
1、Beck,0,etal.Update:PediatricVestibular,Balance,andHearingDisorders.HearingReview.;21(1):14.
2、BraswellJ,RineRM.Evidencethatvestibularhypofunctionaffectsreadingacuityinchildren.InternationalJournalofPediatricOtorhinolaryngology..70:-.
3、CroninGW,RineRM.Pediatricvestibulardisorders.Nov;15:1-8
4、Li,C.M.,Hoffman,H.J.,Ward,B.K.,Cohen,H.S.,Rine,R.M.().EpidemiologyofdizzinessandbalanceproblemsinchildrenintheUnitedStates:Apopulation-basedstudy.JPediatr,,-
5、McCaslin,O.L.(,June).20Q:Pediatricvestibulardisordersandtheroleoftheaudiologist.AudiologyOnline,Article45.Retrieved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