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足月儿中约有50%,早产儿中约有80%可见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的黄疸。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失,黄疸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至躯干四肢,以及巩膜。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出现比较早、程度较重,消退较慢,可延至2~4周。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溶血、重症感染、胆道闭锁以及代谢性疾病等。
另外一种特殊类型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少数新生儿,黄疸于出生后1周后出现,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小时明显消退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黄疸,严重时均可对机体产生危害,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核团黄染,亦被称为核黄疸),核黄疸可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而终生致残,如智力落后、视听障碍、手足抽搐等。因此应对新生儿胆红素进行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胆红素水平控制在不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水平。
黄疸干预方法有:
光照治疗(照蓝光),光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但仅对皮肤黄疸有效,当光疗退黄后,血液中胆红素需要一些时间才可经血液循环至皮肤,方可再次光疗,因此新生儿黄疸常需多次光疗;换血疗法,仅用于有发生核黄疸危险的重度黄疸;药物治疗: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溶血时用)等。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