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虽然我们读了很多附子的文章,觉得对附子已经有一定了解了,但是这篇文章还是增补了很多知识点。比如止痛宜量大少煎,回阳宜量中久煎,等。(编辑/王超)
附子应用的宜与忌
作者/王辉武
附子在《本经》中列为下品,主要是因为有毒。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要药。
回忆初入临床时,对附子的看法是“又爱又怕”,爱附子是因为它能治疗很多疑难重症;怕附子,是因为附子偏性大,又有毒,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副反应,甚至中毒而发生医疗事故。所以恽铁樵曾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作为中医,如果连附子都不会用,或者因畏其毒而不敢用,是一件不光彩之事,起码是业务不过硬,所以祝味菊说:“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之特长,医之能事毕矣。”用附子是衡量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张仲景是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方中,用附子者21方,37条;《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16条。附子性热,善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仲景为何喜用附子、桂枝、干姜等辛温药呢?有学者认为,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竺可桢在“中国近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
附子的功效全面,用对了,确是保命之要药。汪昂总结其功效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当然也有畏附子为虎者,如《本草崇原》就有“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的记载,把附子说得太可怕了。其实,他说的是中毒、过用和用之不当的毒副反应。正确运用附子不仅安全,而且疗效很好。
附子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疗效特别好的适应证,首推阳虚火衰证和疼痛证,我们临证时不应忘记遣用附子。
一、用于阳虚火衰证
(一)亡阳证需要附子救命:代表方如四逆汤(《伤寒论》),方中附子的剂量特别重要,剂量小了坐失良机,达不到救逆的效果,剂量太大又有中毒之虞,必须经过医者的仔细权衡而定。山西老中医李可善用破格救逆汤,用附子30~g,干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g,治疗心衰垂危急证亡阳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学的方剂教材中,常用量为5~10g,该方超出常规用量很多倍,大家算一算,可知其剂量之大。笔者认为李可当时地处山西,又是农村,加上他亲自煎药,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不分昼夜频频喂服,掌控疾病发展的阶段,这些都很重要,现代城市门诊用附子时,应注意安全,不可孟浪。
(二)男子阳痿,性欲下降,女子宫冷不孕,附子可配伍熟地、山萸肉、肉桂、杜仲、炒菟丝子等,如右归丸。
(三)脾肾阳虚,久泻久痢,如附子理中丸。
(四)阳虚水泛而浮肿,如真武汤。
(五)黄疸久治不愈,呈深黄而晦暗,舌质淡者,如《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
(六)阳虚外感风寒,如桂枝加附子汤。
二、用于诸疼痛证
(一)风寒湿痹,附子配乌头效更好。
(二)阳虚头痛。如《三因方》治偏头痛,年久不愈,用姜制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
(三)胸痹,胸痛连背。《金匮要略》薏苡附子散,用炮附子配薏苡仁研末服,治胸阳不足,阴寒阻滞之胸痛。
(四)腹痛:《伤寒论》少阴四逆,泄利下重,用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配大黄、细辛,治寒实内结,胁腹疼痛便秘者。
(五)痛经属阳虚者,炮附子配伍当归,等量为末,称小温经汤。
附子是一味好药,但因其药性峻烈,不会用就会导致不良反应,传统就有一些禁忌,如《本草汇言》说:“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因为有毒,孕妇当禁用;传统的十八反,附子慎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配伍,虽然历代有一些争议,但至今尚无权威研究推翻“十八反”,临床上仍应遵守。
关于应用附子的安全问题,这是大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