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婴儿黄疸指数
肝细胞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预防
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治疗
新生儿黄疸用药

家庭医疗辨证论治黄疸继发性肝内胆汁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应大家的要求,我们把文章也做成音频了,方便各位收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分享一则继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的医案,详情如下。

孙某,男,59岁,已婚,昆明市官渡区居民。

初诊:年9月8日。

主诉:胆囊切除术后,乏力,纳差伴尿黄一个月余。

现病史:年7月25日患者因“皮肤巩膜黄染2周”医院,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87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门诊拟“肝外阻塞性黄疸”收治入院。入院时查体见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与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未触及包块,肝区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MRCP示胆囊及胆囊管、胆总管多发结石。

诊断为:“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予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年7月28日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所见:肝脏稍大,质地较硬,呈淤胆样改变,表面光滑未触及结节和肿块,胆囊萎缩,充血水肿,约60mm×40mm×40mm,胆囊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胆囊内可及结石,约黄豆大小。胆总管直径约8mm,壁厚,胆总管下段一枚黄豆大小结石嵌顿。术中T管造影:胆总管下端通畅,未见结石存留,手术过程顺利;组织病理报告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细胞淤胆及脂肪变性。

术后予以抗炎,保肝等对症治疗,患者伤口愈合Ⅱ/甲。黄疸仍持续不退,先后给予糖皮质激素、优思弗(熊去氧胆酸)及保肝降酶等治疗,疗效不彰。年8月20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3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9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1U/L,碱性磷酸酶U/L,γ谷氨酰转肽酶U/L。患者既往无病毒性肝炎史,查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肿瘤抗原(-),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根据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肝炎、肝癌、原发胆汁性肝硬化等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于年8月22日出院。

刻诊:皮肤黄,色质不鲜,乏力纳差,口干舌燥,大便色深黄、干结,二三日一次,无皮肤瘙痒。舌质黯紫,苔薄白,脉细弦小数。

体检:无肝掌及蜘蛛痣;腹软,无压痛,肝肋下未及。

中医诊断:黄疸(气机逆乱、瘀热蕴结)。

西医诊断:继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辨证论治:胆石阻滞为患,虽经外科手术解除,但黄疸仍持续不退,湿邪久滞化热,脉络受损而气机逆乱,以致瘀热蕴结。瘀热虽属阳邪,但瘀血阻滞而黄疸色泽不鲜、口干舌燥,尿色深黄,大便干结;舌黯紫,脉细弦小数,四诊合参,瘀热之象明确;乏力纳差与口干舌燥并见可知瘀热既久,气阴两虚已显现。

治则:以祛瘀清热、疏调气机为主,益气养阴为辅。

处方:疏调汤合下瘀汤加减,具体如下:

制大黄9g,柴胡15g,杭芍15g,

茯苓30g,香附15g,郁金15g,

土鳖虫6g,桃杏仁(各)9g,生黄15g,

玄参15g,黄芩15g,生栀子15g,

金钱草15g,生黄芪30g,白术芍(各)15g,

枳壳6g。

14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合约ml左右,分三次温服。

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二诊:年9月24日。患者目黄、肤黄著减,大便通畅,日行1次,尿色转为淡黄;仍觉乏力纳差,舌质由黯紫转为黯红,苔薄黄,脉细弦小数。血清总胆红素21.2μmol/L,直接胆红素16.31μmol/L,氨酸氨基转移酶32.7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5U/L,碱性磷酸酶.9U/L,γ-谷氨酰转肽酶.4U/L,白蛋白36.9g/L,球蛋白30.5g/L,胆汁酸7.3μmol/L。药后血瘀征象明显改善,瘀热蕴结有所缓解,而舌苔由变黄示热象显露,维持原治法,继用原方,生地黄改为30g以增强清热养阴之力,再加炒谷麦芽(各)15g。21剂。

三诊:年10月17日。患者乏力减轻,纳食渐增,大便质软两日一行。舌质黯红,苔薄腻,脉细弦。血清总胆红素14.1μmol/L,直接胆红素8.58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1.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7U/L,碱性磷酸酶.6U/L,谷氨酰转肽酶85U/L,白蛋白36.g/L,球蛋白30.2g/L,总胆汁酸14.4μmol/L。初诊原方中生地黄改为30g,制大黄改为15g。病程观察:上方继用21剂,随访至今持续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医案分析:本病例病理诊断明确,采用外科手术去除了原发因素,肝内胆汁淤积的继发性病理改变仍持续存在,经采用对治疗近1个月无效的情况下出院。初诊症见目黄、肤黄,色泽不鲜,属中医“黄疸”的范畴,至于属阴黄或阳黄,需四诊合参,仅据黄疸色泽有时可能不足为凭。该患者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黯紫,苔薄白,脉细弦小数等临床表现,当属“阳证”为瘀热蕴结,此与《伤寒论》茵陈蒿汤证“但头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的以热为主有所不同,该病例除有手术史外,舌质紫黯这一气机逆乱瘀血征象尤为明显,故未选用治黄首选之剂茵陈蒿汤,而是择用祛瘀之剂“疏调汤合下瘀汤”,虽大便干结但顾其为瘀热,未用生大黄,采用制大黄祛瘀之功效,?虫均为破瘀之品,是为主药,生地黄、玄参清热益阴通瘀;治以祛瘀清热主,但黄疸之治,不可不顾及湿邪,故加用黄芩、栀子、金钱草、茯苓清热化湿;虑其术后机体正气虚损,故加入黄芪、白术、薏苡仁、白芍益气养阴,枳壳调畅气机。仅服用14剂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基本降至正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下降;继用2剂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该病例病史及诊断明确,舌、脉、症合参,瘀热蕴结证候典型,治法确立及选方用药为关键。下瘀汤原方为产妇腹痛干血著于脐下而设,据其功效及药物组成而移植用为该病证的主方,有瘀血现象者,活血化瘀诸药性味多偏于辛散。散能化滞,温可行血,有消瘀止痛之功。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疏调汤中的川芎性味辛香善走窜,可“上达头顶,下达血海,外透皮毛,旁及四肢,乃血中之气药”,功能活血行瘀,化滞祛风止痛,是祛瘀之要药,能升能降,但偏于升,且其性辛温,不宜用于阴虚旺之人,更不可盲目加大剂量。另如桃仁与红花均为活血行瘀最常用之“队药”,前者可破行血作用于局部,且略可润肠通便,但单用力薄,后者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作用泛及全,小剂量有养血活血之功(尤以藏红花为然)大剂量则破血行瘀〔1〕。同时加入清热凉血的药物;基于患者的手术创伤史及临床证候病机分析,瘀热蕴结既久,气阴虚损显现,故同时加用益气养阴之品,仅服用14剂后肝内胆汁淤积得到基本解除,从中可以窥见中医治疗思维策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辨证论治新理念与临床应用》,张震著,上海科学技本`出版社年第1版。

往期推荐

《家庭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

《家庭医疗》汗证治疗典型病例及临床体会

《家庭医疗》泡脚用疏调,和失眠说拜拜

《家庭医疗》从疏调气机论治产后焦虑抑郁状态

《家庭医疗》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panpz.com/gxbxhh/11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