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血液中总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透过皮肤表现为皮肤发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约5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少数患儿可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对于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家长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发生时间:生理性黄疸多发生于生后2-3天,如果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就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常常是溶血等原因所致,尤其是妈妈是O型,孩子是A型或B型血的时候,这个发生的几率更高。
2、黄疸程度:生理性黄疸一般为轻中度黄疸,如果为重度黄疸,就要注意排除病理原因黄疸,简单的方法是,如果仅仅是头面部的黄疸,一般为轻度,头面、躯干的黄疸一般为中度,发展到四支末端的黄疸,一般为重度。当然肉眼观察常常不准,故需要积极检查黄疸值非常重要。
3、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生理性黄疸多数2-4周左右渐消退,足月儿一般2周,早产儿一般4周,病理性黄疸常常超过2-4周。
新生儿黄疸光疗干预标准?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界定是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措施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见图)。
附: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1、母乳喂养性黄疸: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5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已经达到干预标准的新生儿需按照标准给予及时的干预。
2、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
黄疸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小时明显消退。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检查没有肝损害等表现,并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当TSBumol/L(15mg/dl)时不需要停母乳,umol/L(15mg/dl)时可暂停母乳3天,改人工喂养。TSBumol/L(20mg/dl)时则加用光疗。
母乳性黄疸的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则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温馨提示?
如果您有任何育儿方面的困惑,欢迎联系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