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婴儿黄疸指数
肝细胞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预防
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治疗
新生儿黄疸用药

专家访谈不明原因的炎症和发热,试试抗炎免

一个疑似有肿瘤的患者,影像学上明明显示有肿瘤,可在作过病理活检后,病理科医生却怎么也找不到肿瘤细胞,无法诊断肿瘤。一个发热的病人,找不到感染和肿瘤的证据,医生顺着“感染与炎症”的思路,用抗生素治疗却总是不见效果。

在临床上有许多病人,以炎症或肿块为突出表现,却不是感染,也不是肿瘤。有些甚至是“无名氏”疾病,让医生迟迟无法诊断下药。医院风湿免疫科杨岫岩教授给这类常常让医生们束手无策的疑难病,提出了一个诊治思路“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

杨教授告诉记者,炎症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肿瘤、免疫和理化致病因素。理化致病多有可见因素,考验医生智慧的主要是感染、肿瘤和免疫。医生们通常的思路是,炎症首先考虑感染,肿块首先考虑肿瘤。然而,一个以炎症或炎症肿块为特征的病人,如果从感染和肿瘤的角度找不到出路,就很可能是免疫性炎症,采取抗炎与免疫治疗的思路常常会有效。

由“IgG4相关疾病”看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

年4月,48岁的东莞市尹先生出现发热和右上腹疼痛,经B超和MRI检查后,均显示为“右侧肾癌”,于是手术切除了右侧肾脏,可奇怪的是在术后的病理检查却没有找到癌细胞,而是肉芽肿性炎症。

1个月后,尹先生又出现腹痛和黄疸。这次MRI的检查显示肿瘤不但侵犯到了左肾,甚至胰腺也相继出现肿块,诊断为胰腺癌双肾转移。可再次进行左肾肿物、胰腺穿刺活检,依然没有发现癌细胞。这时候,放射科医生认为是癌,病理科医生认为不是癌,这样的局面不仅让病人“一头雾水”,也让临床医生感到疑惑不解。

手术切除“肿瘤”已被否决,下一步怎么办?“对于这种影像学说是癌,而病理说不是癌的情况,符合‘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特征。我们决定将尹先生转入风湿免疫科进行抗炎免疫治疗。”杨教授介绍,3个月后复查核磁共振,胰腺的肿块消失,左侧肾脏的肿块也明显缩小,半年后完全恢复正常。

“病医好了,也不知该下一个什么诊断。”杨教授告诉记者,“直到2年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命名的一个新的疾病“IgG4相关疾病”,与尹先生的病情非常吻合。进一步检查后,让这位当年按“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思路治好了的“无名氏疾病”得到确诊。如今IgG4相关疾病已经逐渐被医学界认识,今后如果遇见类似的病人,只要查血的IgG4水平和病理检查IgG4阳性的细胞就可以明确诊断。

“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可以解决许多不明原因的炎症和发热

如今与尹先生所患的疾病,已经有“无名氏疾病”变成了“有名氏疾病”,可以通过检查IgG4获得确诊。但仍然有许多疑难病没有找到可助诊断的标记物,还有许多不是“照书生病”的疑难病例,仍然让医生无从下手。

例如:37岁的李先医院,在做过x线平片、核素扫描、PET-CT均一致诊断为骨肿瘤,可在进行病理活检时,却只见大量组织坏死,而没有发现癌细胞,转风湿免疫科治疗好了;51岁的张女士在做MRI提示为鼻咽癌后,病理活检却显示为“炎症”,再做PET-CT还是报告鼻咽癌,再做病理活检还是“炎症”,也是转风湿免疫科治疗好了。

杨教授说的,临床常见一些病例,影像学(包括MRI和PET-CT)提示肿瘤,而病理提示炎性改变,如果肿瘤科无法治疗,可以先由风湿免疫科试行抗炎和免疫治疗,如果确实不是肿瘤,抗炎和免疫治疗后常常有较好的疗效。如果是肿瘤性疾病,抗炎和免疫治疗往往无效,或开始的数周内“有效,但继续随访治疗中又失败”,“炎性肿块”又逐渐增大,这时候需要再做病理活检,以确定是否肿瘤(尤其是淋巴瘤)。

“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帮助其他专科治疗一些虽能确诊却无法治疗的疾病

杨岫岩教授告诉记者,运用“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思路”不仅有助于治疗那些以炎症为特征的“无名氏疾病”,也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治疗那些虽能获得诊断,却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

年2月25日下午,49岁的曾先生因喉部狭窄,呼吸困难被送到中山一院急诊行气管切开。在此前的8年里,曾先生每隔3~6个月就会出现一次类似的情况,每次气管切开后,医生将其堵在喉部引起狭窄的肿物清除掉。几个月后喉部又狭窄了,又得去急诊气管切开。曾先生在这8年间,气管切开多少次已经记不清楚了,他只能说“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让他痛苦万分。这一次耳鼻喉科请了风湿免疫科会诊,杨教授按照“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给予治疗,让曾先生从此摆脱了反复气管切开的噩运。十多年过去了,曾先生只需要少许药物维持治疗。十几年来“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已经帮助该院耳鼻喉科成功治疗了数十个类似的喉狭窄病例。

“蛋白丢失性肠病”是一种少见病,以不明原因的低蛋白血症为特征,主要表现大量胸水、腹水。这个病本属于消化科的疾病,但消化科对此病束手无策,即使大量输注白蛋白也难以纠正,这类病人最终多因营养不良而衰竭死亡。近几年,杨教授运用“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已经帮助该院消化科成功救治了多个“蛋白丢失性肠病”。医院,去年()6月,医院也收治了1例“蛋白丢失性肠病”,住院2个多月未能获得有效治疗。经杨教授会诊后,给予免疫治疗,两周就控制了病情。

在“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思路下治疗,让许多“疑难病”变得非常简单

不仅仅是在疑似肿瘤上,全身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以炎症或发热为特征的病例,这些既排除了感染,也排除了肿瘤,只表现炎症的疑难病例,按目前各个典型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也无法下诊断。

“由于无法确诊,治疗用药也就无从下手。但临床工作不能纸上谈兵,医生不能因为无法确诊,书上还没有,或该疾病还未被命名,就让其坐以待毙。”杨教授指出,“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这样一个风湿免疫科的临床思维,可以使这些临床上非常非常疑难的疾病变得非常简单。一些住院数月都“摸不着门路”的疑难病,在这里只需每周不足一百元的药物就解决了问题。

最后,杨教授反复强调,运用“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这样一个临床思路,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病人是感染性炎症还是非感染性炎症?是肿瘤性炎症还是非肿瘤性炎症?一定要排除感染和肿瘤;其次,治疗这类诊断不确定的病人,一定要密切观察,不断反思,不断纠正诊断思路和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杨氏书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panpz.com/gxbxhh/11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