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疸?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生理性
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颈部以上、部分波及躯干,巩膜亦可染黄,约2~3天后消退。5~6天肤色恢复正常。
重则足首先黄,进而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髓液亦能染黄,时间长达一周以上。个别早产儿甚至能持续4周左右,其粪便仍为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黄疸色泽呈浅花色,中这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黄疸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有黄疸
生理性黄疸形成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因此严重程度及消退时间常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母亲产前用药:如该妈妈产前曾服用大量催产剂或维生素K等。
产程中出现窒息,由于呼吸困难且缺少氧气,一方面加重了酸中毒,另一方面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进而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进程。
分娩时损伤出血,使胆红素增加。
母乳性
指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灵创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便出现黄疸现象,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
创宇生理性黄疸重叠,即在黄疸的生理性黄疸期间发生却不随着生理性黄疸的消退而消退。
黄疸以轻度,中度为主,血液胆红素可高至umol/L(20mg/di),停母乳48-72小时后,
患儿一般情况好,黄疸4-12周后下降,无影响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
生理性黄疸形成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现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发性与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或重叠,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量不足有关。
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和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出生后1-2周,可持续额8-12周。
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对足月健康儿,在医生的判断下鼓励少量多次喂奶。一旦血清胆红素高于15毫克/分升(.5μmol/L)暂停母乳喂养72小时改配方奶。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恢复母乳后,胆红素浓度肯呢高轻度上升,而后逐渐降低。在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器皿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的充分分泌,以便之后的母乳喂养。
对于血清胆红素在15-20毫克/分升(.5~.0μmol/L)的患儿建议母乳改配方奶,并进行光疗。
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μmol/L时应停母乳改配方奶
文章参考百度百科及大量论坛资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