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未满月(出生28天内)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既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严重表现,而且严重的黄疸可以引起脑部的伤害
一、生理性黄疸
说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因为胎儿在宫内的低氧环境中,为了满足对氧的需要,产生大量的红细胞。出生后宝宝建立了肺呼吸,血氧浓度迅速升高,新生儿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因此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胆红素产生过多。另外,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为70~90天,而成人为天;再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不能及时处理和排泄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而生成的胆红素,所以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造成新生儿在生后2~14天内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其特点是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间接胆红素增加。足月儿胆红素不能超过.6微摩尔/升(12.9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能超过.5微摩尔/升(15毫克/分升)。但是生理性黄疸不仅有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家族和喂养方式不同而异,东方人、印第安人生理性黄疸范围较白人广。大多数新生宝宝的黄疸都是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血胆红素增高现象,对于新生儿没有什么危害,也不需要治疗。
有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4~5天达到高峰。轻者可见颜面部和颈部出现黄疸,重者躯干、四肢出现黄疸,大便色黄,尿不黄,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偶尔可有轻度嗜睡和食欲差。正常新生儿7~10天黄疸消退,早产儿可以延迟2~4周。
二、病理性黄疸
有少部分新生儿因为某些疾病出现了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以危害宝宝的大脑(发生核黄疸,又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受累终身,甚至死亡。因此关键是需要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以免贻误或扩大诊断和治疗,预防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果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超过85微摩尔/升(5毫克/分升),而且每天黄疸进行性加重,每天以85微摩尔/升(5毫克/分升)上升,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呈橘皮色,或者皮肤黄色晦暗,大便色泽变浅、呈灰白色,尿色深黄,或者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超过2周,都可能足病理性黄疸,要及时就诊。
家长如何观察孩子呢?
可以在自然光线下,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则为轻度黄染;如果躯干部皮肤黄染,则为中度黄染;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一般情况下,如果宝宝在黄疸发生后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1.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1)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这类疾病仅发生在胎儿与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的是ABO溶血性黄疸,极少数为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ABO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孕妇0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黄疸主要是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与母亲不合,而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恰为母体所缺少,若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因抗原性不同,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并导致溶血,发生黄疸,多数为第二胎发病。一般通过产前检查医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
近年来,因为我国婚姻登记取消了婚前检查,地中海贫血的患儿逐渐增加。这些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溶血,发生黄疸。地中海贫血是因基因变异而导致造血机能缺失的一种遗传疾病。如果父母双方是基因携带者,其后代发生疾病的概率为25%。婚前检查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我国华南地区多见的G-6-PD缺陷病是一种红细胞酶缺陷的遗传病,可以引起新生儿出生后溶血,引发黄疸。感染、缺氧、大量出血和使用一些药物都可以诱发溶血而致黄疸。
(2)肝脏功能低下
新生儿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以及一些药物,如磺胺、吲哚美辛(消炎痛)、水杨酸、维生素K3都会抑制肝酶的活性,使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黄疸。
(3)胆红素排泄异常
肝细胞排泄功能障碍或胆管受阻,可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如比较多见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综合征。
另外,先天性肠道闭锁、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饥饿、喂养延迟、药物所致肠麻痹造成胎便排出延迟,增加了胆红素的回吸收,也是造成血中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的原因之一。
2家长要做到的几点
(1)仔缅观察黄疸变化
黄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宝宝的眼睛观察起。
(2)注意宝宝大便颜色
经过肝脏处理的胆红素会经由肠道排泄,大便因此才会带有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如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越来越淡。与此同时,妈妈发现宝宝的皮肤也出现变黄的趋势,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在宝宝2月龄内尽快治疗。
(3)保证宝宝充足光照
宝宝和妈妈一起出院回家后,白天应让宝宝裸露身体直接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蓝光能够让胆红素在光化反应下改变结构,便于被宝宝排出体外,尽快远离黄疸。同时可适当给宝宝补水,加速宝宝内循环。但需要注意用黑布保护宝宝的眼睛,因为蓝光照射可对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害。夏天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阳光不强烈时。
(4)保证新生儿生后早开奶、吃得饱
孩子出生后半小时就要开奶,新妈妈一定要做到勤喂乳,在24小时内哺乳8~12次,或者更多。妈妈还要仔细观察宝宝是否确实有效地吸吮到乳汁,使宝宝充足地摄取乳汁。一天尿6次以上,大便每天1次以上,以及宝宝体重持续增加,就表示吃的奶量足够。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确实母乳不够就需要添加配方奶。这样才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回吸收,有助黄疸消退。
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而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而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是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因此需要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旦发现足月儿胆红素浓度超过15毫克/分升(.5微摩尔/升)、早产儿胆红素浓度超过10毫克/分升(.0微摩尔/升)就要及时处理,并密切注意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近年来,一些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的黄疸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黄疸可延迟28天以上,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这种黄疸我们称之为“母乳性黄疸”。
你身边的育儿专家——成都爱力乳品有限公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