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症状。早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病情加重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通过对上海市例住院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患病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胆汁淤积总发生率为10.26%,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当前,美国FDA仅批准熊去氧胆酸(年获批)和奥贝胆酸(年获批)作为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药物。
图1非诺贝特改善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
年,李飞研究员发现胆汁淤积将破坏肝脏的脂肪酸-β氧化,进而提高体内活性氧的水平加重肝脏的损伤(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机体调节脂肪酸代谢及其平衡的关键核受体。随后采用PPARα转基因小鼠,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证实了PPARα在维持体内胆汁酸代谢动态平衡中的作用(JournalofLipidResearch,,53,-)。此外,他还首次发现胆汁酸盐泵(BSEP)缺失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能够增加肺组织中胆汁酸水平,破坏肺泡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引起肺泡压缩导致新生小鼠死亡(NatureCommunications,,6,)。
图2非诺贝特恢复扰乱的肉毒碱及胆酸动态平衡
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李飞研究组继续研究PPARα激活后是否可以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显示保护作用。本实验中应用了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和石胆酸(LCA)两种化学物质制造小鼠胆汁淤积性肝病模型,考察了PPARα激动剂Fenofibrate和Bezafibrate对胆汁淤积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表明,两种药物都可以预防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并且对早期肝损伤具有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恢复机体中胆汁酸、脂质、及肉毒碱类内源性物质的代谢紊乱,并且降低小鼠机体的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一是通过修复肝脏线粒体中的脂肪酸-β氧化来减少中长链肉毒碱类内源性物质的蓄积,二是通过提高脂质合成来减轻肝组织中炎症因子TGF-beta的释放。
图3非诺贝特改善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机制图
上述研究结果发表于年的ScientificReports(,7,)和RSCadvances(,7,-)上,该研究第一作者为级博士研究生赵琦以及级硕士研究生杨锐。该研究是在中组部千人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YFC)等基金资助下完成的。
文:刘芳
责任编辑:李雪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