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黄疸是儿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时,一般由于胆红素的代谢情况出现异常,从而引起血中胆红素的水平出现增高,患儿的皮肤上以及巩膜上出现黄染的现象。
其病理一般是因为胆红素的出现时间过早、胆红素的浓度过高以及胆红素的持续时间过长,该疾病对患儿的机体会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对患儿的脑组织能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则为病理性黄疸。
黄疸的预防与治疗生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不仅可以预防的,而且具有自限性,只要进行正常的母乳喂养,就可以消除。但是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还需根据病情采用蓝光照射或换血疗法,以避免核黄疸的发生,并以益生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一般由脸部先开始,严重时才会影响到身体与四肢手脚。如果发现身体躯干部份在黄疸时,黄疸指数大约7至8左右,如果膝盖以下的皮肤也出现黄疸时,指数会超过12至15,则要决定是否蓝光治疗。
蓝光照射治疗方法是通过将蓝光照射在患儿的皮肤上,使患儿血液当中4Z,15Z-胆红素向着4Z形式进行转变,15Z-胆红素的异构体以及光红素的异构体,两者都不用和葡萄糖醛酸进行结合,也就是能够从胆汁的尿液中进行排出,从而导致血中胆红素出现下降。
在开展蓝光照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患儿为正常体温,保持患儿水分的供应;
2.对于较为瘦小的新生儿,需要注意皮肤的有效保护;
3.观察患儿是否有出现异常情况,例如流泪、呕吐、抽搐等;
4.为患儿补充适量核黄素;
5.治疗基础之上添加口服益生菌。
治疗中添加益生菌,是因为这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从多重途径辅助治疗黄疸:例如建立正常菌群,补充有益菌,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排出;降低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阻止结合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产生醋酸和乳酸,酸化肠道,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胆原排泄;生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及时补充光疗所致核黄素破坏。
吴俊峰
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
首席医疗专家
医院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婴幼儿黄疸、肝功能异常、感染性腹泻、儿童反复发热、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及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
承担科研任务:率先在泉州市开展基因检测方法诊断婴儿肝病综合征的诊疗工作。曾参与多中心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课题,主持泉州市科技局科研课题《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治》、《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研究》。发表SCI论文一篇,国家级、省级论文数篇。
学术任职: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童肝病感染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泉州分会委员,泉州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擅长:小儿感染、肝病。
征稿
长期征集:医疗公益活动、医政信息评论、医药科普文章的等方面稿件。
欢迎您投稿交流!
投稿邮箱:yishizhiyuanzhe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