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有终点,细胞,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同样也会有走向“生命尽头”的一天。人体血液由55%的血浆和45%的血细胞组成,红细胞是血细胞的一种,它的寿命直接反映了人类生命健康的诸多方面。成熟红细胞长得跟我们见到的药片很相似,两面内凹呈圆盘状。红细胞承载着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等,维护组织器官正常工作的“重任”,它们的寿命,对身体健康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体红细胞主要在骨髓内生成,红细胞寿命(RBCSurvival/RBCS)在正常情况下平均为天(范围70-天)。在其生命历程中,单个红细胞带着使命在血管内循环流动约27公里,在流动过程中,红细胞要经常发生变形,这样才能通过比它自身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管内皮间隙。健康人平均每天约有0.8%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同时其脆性也会增加,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因此容易受到冲击而遭到破坏(血管内溶血),或者被滞留在脾脏和肝脏或骨髓中,最后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溶血)。
某些“特殊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也会显著缩短。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红细胞本身出现了问题,如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活性异常或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等等,很多情况下会表现为常见的血液病;二是红细胞以外的原因,涉及到人体的方方面面,通常表现为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中毒、过度劳累、脾功能亢进、肝硬化、肾脏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贫血等。
那么,红细胞寿命(RBCS)有何临床价值?《中华医学杂志》中,《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红细胞寿命小于50天即可确诊为溶血,且红细胞寿命值越小溶血越重。开放呼气式CO试验法作为临床RBCS测定方法为人体红细胞寿命给多种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提供了简便工具,也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测定红细胞寿命可以为以下疾病的诊治带来帮助: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肾病贫血、新生儿黄疸、糖尿病、相关肿瘤疾病等。
19世纪,有学者通过“给狗输入鸡血观察有核红细胞消失的时间”来判断红细胞寿命,后来又出现“以放血或输血后红细胞计数复常来估计红细胞寿命”的方法,但其结果均远低于真实值;如今,一款无创、安全、及时、敏感且准确的仪器——红细胞寿命测定呼气试验仪诞生了,它是世界上第一款能精准测定人体红细胞寿命的医疗产品。该产品采用开放式CO呼气试验法测定人体红细胞寿命,其显著优势是“一气呵成”,不像标记法那样耗时数周甚至数月,只需吹一口气,不到15分钟就能获得结果。随着该技术的推广,红细胞寿命测定将成为我国临床不可或缺的检验项目,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附:红细胞寿命测定值在体检科的解读(仅作参考):
1、RBCS≥70天,红细胞寿命测定值正常;
2、50天<RBCS<70天,红细胞寿命测定值提示有溶血发生,身体处于亚健康,需要休息后复查,休息后复查仍为50天<RBCS≤70天,应按RBCS≤50天处理;
3、RBCS≤50天,红细胞寿命不正常,确认溶血发生,提示溶血是介导此类疾病贫血发生的主要机制,应进行相关疾病的详细排查。
供稿
李彦锋
校对
徐勋奇
审核
李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