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婴儿黄疸指数
肝细胞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预防
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治疗
新生儿黄疸用药

病理生理学丨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包括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属于失代偿阶段。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一、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冠心病、心肌炎等引起心肌损害以及VitB1缺乏、缺血、缺氧等引起的代谢异常等因素造成。

(二)心脏负荷过度

A.压力负荷(pressureload)过度

心室收缩时承受的负荷称为压力负荷或后负荷

B.容量负荷(volumeload)过度

心室舒张时承受的负荷称为容量负荷或前负荷,常见于瓣膜关闭不全,高动力循环状态等。

二、诱因

增加心肌耗氧或减少心肌供氧

(一)全身感染

(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酸中毒:(1)H+竞争性抑制Ca2+与心肌肌钙蛋白结合,抑制Ca2+内流和肌浆网Ca2+的释放;(2)H+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3)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而小静脉张力不变,导致微循环出现灌多流少,回心血量减少。

2、高钾血症:抑制心肌动作电位复极化期Ca2+内流;还可引起心肌传导性降低,并导致单向阻滞和传导缓慢,因而容易造成兴奋折返。

(三)妊娠与分娩: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特别是血浆容量增加比红细胞增加更多,出现稀释性贫血,加上心率加快和心搏出量增大,使机体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脏负荷加重。分娩时,宫缩疼痛,精神紧张,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一方面使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前负荷加大;另一方面外周小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后负荷增大。

(四)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型心律失常,一方面由于舒张期缩短冠脉血流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心率加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两者综合作用使心泵功能下降。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

(一)左心衰竭

(二)右心衰竭

(三)全心衰竭

二、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速度

(一)急性心力衰竭

(二)慢性心力衰竭

三、根据心力衰竭病情程度

(一)轻度心力衰竭

安静或轻体力活动时可不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二)中度心力衰竭

轻体力活动时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三)重度心力衰竭

安静情况下即可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四、根据心输出量的高低

(一)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瓣膜病等引起的心衰。

(二)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衰发生时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甚至高于正常,故称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造成这类心衰的主要原因是高动力循环状态。常见于甲亢、严重贫血、妊娠、脚气病、动静脉瘘。

五、根据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

(一)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收缩性衰竭)

(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舒张性衰竭)

第三节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一)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

1.心肌细胞坏死

当心肌细胞受到各种严重的损伤因素作用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

2.心肌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心衰过程中的许多病理因素如氧化应激、前后负荷过重、某些细胞因子等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对来自心力衰竭病人心肌标本的研究也证实,心肌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高达35.5%,而对照仅0.2%--0.4%。

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因素:

(1)氧化应激:

(2)细胞因子

(3)钙稳态失衡

(4)线粒体功能异常

(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1.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缺血、缺氧。VitB1缺乏可导致丙酮酸氧化脱羧障碍也可使ATP生成减少。

2.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肌球蛋白ATP酶同工酶有V1、V2、V3三种。V1由两条α肽链(αα)组成,活性最高;V2由α及β肽链(αβ)组成,活性次之;V3由两条β链(ββ)组成,活性最低。

过度肥大的心肌其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性下降,原因是该酶的肽链结构发生变异,由原来高活性的V1型ATP酶逐步转变为低活性的V3型ATP酶。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肌浆网处理Ca2+功能障碍

肌浆网通过摄取、储存和释放三个环节来调节胞内的Ca2+浓度,心衰时肌浆网对钙处理功能紊乱,导致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肌浆网摄取Ca2+能力减弱:

心肌缺血缺氧,ATP供应不足,肌浆网Ca2+泵活性减弱可导致肌浆网从胞浆中摄取Ca2+的能力下降。

(2)肌浆网储存Ca2+减少:

心力衰竭时肌浆网Ca2+泵的摄钙能力下降,而线粒体摄取Ca2+反而增多,不利于肌浆网的钙储存,导致心肌收缩时释放到胞浆中的Ca2+减少,心肌收缩性减弱。

(3)肌浆网Ca2+释放量下降:

Ry-受体(ryanodinreceptor,RyR)是肌浆网上重要的Ca2+释放通道,心衰时,RyR蛋白及RyR的mRNA均减少,使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2、Ca2+内流障碍

Ca2+内流的主要途径有两条:经过Ca2+通道内流;经过Na+-Ca2+交换体内流。

Ca2+通道分为“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和“受体操纵性”Ca2+通道。

伴有严重心肌肥大的心力衰竭,其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心肌肌膜β-受体密度相对减少,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受体操纵性”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受阻。

细胞外液的K+与Ca2+在心肌细胞膜有竞争作用,因此高钾血症时K+可阻止Ca2+的内流。

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细胞酸中毒时,由于H+与肌钙蛋白的亲和力比Ca2+大,使Ca2+无法与肌钙蛋白结合。

4.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

当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与β-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变为cAMP,cAMP再激活膜上“受体操纵性”Ca2+通道,使其开放而Ca2+内流。

肥大而衰竭的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的机制:

①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

酪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

心脏重量的增加超过了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元轴突的生长;

②去甲肾上腺素消耗增加

(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心肌肥大超过限度(成人心脏重量g或左室重量g),将由代偿转为代偿失调而发生心力衰竭。肥大心肌发生衰竭的基础是心肌的不平衡生长。

1.心肌重量的增加超过心脏交感神经元轴突的增长,使单位重量心肌的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下降,使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

2.肥大心肌因毛细血管数量增加不足,常处于供血供氧不足的状态;

3.心肌线粒体数量不能随心肌肥大成比例地增加,导致能量生成不足;

4.肥大心肌的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5、肥大心肌的肌浆网处理Ca2+功能障碍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一)钙离子复位延缓

心肌收缩完毕后,产生正常舒张的首要因素是胞浆中Ca2+浓度要迅速降至“舒张阈值”,即从10-5mol/L降至10-7mol/L,这样Ca2+才能与肌钙蛋白脱离,肌钙蛋白恢复原来的构型。

(1)在ATP供应不足时,舒张时肌膜上的钙ATP酶不能迅速将胞浆内Ca2+向胞外排出,肌浆网钙泵不能将胞浆中的Ca2+重摄回去,肌钙蛋白与Ca2+仍处于结合状态,心肌无法充分舒张。(2)Na+-Ca2+交换体与Ca2+亲和力下降,Ca2+外排减少。

(二)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正常的心肌舒张过程,要求肌球-肌动蛋白体解离,恢复到收缩前的位置。在ATP参与下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才能解离为肌球蛋白-ATP和肌动蛋白。

心力衰竭时,①由于Ca2+与肌钙蛋白的亲和力增加,使钙难以解离;②ATP缺乏,使肌动-肌球蛋白复合体难以分离。

(三)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心衰时,由于心肌收缩性减弱,收缩时心室几何结构改变不明显,产生舒张势能减少,影响心室充分舒张。

(四)心室顺应性降低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谐调性

破坏心脏舒缩活动协调性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第四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一、心脏的代偿反应

(一)紧张源性扩张

心室容量加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心肌收缩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强。

(一)心率加快

代偿反应机制:1、CO↓→BP↓→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上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心迷走神经兴奋性↓;2、心衰时,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房瘀血,压力上升,刺激“容量感受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当心率过快时(次/分),可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

①由于舒张期缩短影响冠脉灌流,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及心肌缺血,心输出量下降;

②心肌耗氧量增加。

(二)心脏扩张

1、紧张源性扩张:起代偿作用

心室容量加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心肌收缩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强。最适初长度为2.2um。

2、肌源性扩张:代偿失调后出现的扩张。

(三)心肌肥大

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1、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

在长期压力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厚度增加,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

2、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

在长期容量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

意义:由于整个心脏重量增加,所以心脏总的收缩力加强。

二、心外代偿反应

(一)血容量增加

1、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2、增加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A.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B.抗利尿激素↑

C.心房利钠因子(atrialnatriureticfactor,ANF)↓

(二)血流重分布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三)红细胞增多

肾合成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四)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

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增多

三、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最先被激活,(1)然后肾血管的收缩又可激活RAS系统;(2)可刺激垂体后叶大量释放ADH。

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自由基。

第五节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肺循环充血

左心衰竭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循环充血,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病理生理基础:左室收缩功能↓,负荷过重或顺应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左房压↑→肺静脉回流障碍→肺循环毛细血管静压↑→肺充血

主要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

是指伴随着体力活动而出现的呼吸困难,休息后自行消失。其发生机制包括:

(1)肺顺应性降低;

(2)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引起低氧血症;

(3)支气管粘膜水肿,使呼吸道阻力增大;

(4)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刺激肺泡毛细血管感受器。

2、端坐呼吸

(1)端坐时部分血液因重力关系转移到躯体下半部,使肺淤血减轻;

(2)端坐时膈肌位置相对下移,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加;

(3)平卧位时身体下半部的水肿液吸收入血增多,而端坐位则可减少水肿液的吸收,肺淤血减轻。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aroxysmalnocturnaldyspnea)

患者夜间入睡后突感气闷被惊醒,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如下:

(1)入睡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反射的敏感性降低;

(2)入睡后,迷走神经相对兴奋,使支气管收缩;

(3)患者平卧后,下半身静脉回血增多,使肺淤血、水肿加重。

(二)肺水肿

1、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

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大;进入肺泡的水肿液可稀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张力增大→毛细血管内液体成分被吸入肺泡中。

二、体循环瘀血

(一)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

临床表现:颈静脉怒张,臂肺循环时间延长,肝颈静脉返流征(+)。

造成静脉瘀血的主要原因: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大;右心房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受阻。

(二)水肿:心性水肿—水钠潴留和毛细血管静压升高造成。

(三)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异常

三、心输出量不足

心衰最具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

症状与体征

(一)皮肤苍白或发绀

(二)疲乏无力、失眠、嗜睡

(三)尿量减少

(四)心源性休克

第六节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一)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毛地黄制剂、拟交感胺类(多巴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二)改善心肌舒张性能: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一)降低心脏后负荷:ACEI,ARB,钙拮抗剂,动脉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

(二)调整心脏前负荷

四、控制水肿。

更多关于病理生理学!!!

病理病生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丨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丨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丨发热

病理生理学丨应激

病理生理学丨休克

病理生理学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学丨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学丨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病理生理学丨细胞凋亡与疾病

病理生理学丨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丨肝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丨肾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丨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病理生理学丨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病理生理学丨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丨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

病理生理学丨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丨缺氧

病理生理学丨发热

病理生理学丨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病理生理学丨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病理生理学丨细胞凋亡与疾病

病理生理学丨应激

病理生理学丨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丨休克

病理生理学丨缺血-再灌注损伤

姜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upanpz.com/xsehhyy/6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