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
一.概述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perinatalperiod)
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克)至生后7天的时期
1.新生儿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天)的新生儿
早产儿(preterminfant):GA37周(天)的新生儿
GA28周---极早早产儿或超未成熟儿
28~32周---非常早产儿
32~34周---中度早产儿
34周≤GA37周(~天)---晚期早产儿
胎龄24周,g
过期产儿(post-terminfant):GA≥42周(≥天)的新生儿
(根据体重分类)
正常出生体重(normalbirthweight,LBW)儿:BW≥g并≤g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lowbirthweight,LBW)儿:BWg的新生儿
巨大儿(macrosomia):BWg的新生儿
(根据胎龄和体重关系分类)
小于胎龄儿(smallforgestationalage,SGA)
BW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forgestationalage,AGA)
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1argeforgestationalage,LGA)
BW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
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概念
正常足月儿:胎龄≥37周并42周
出生体重≥克并≤克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7%
死亡率约12.7%~20.8%
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
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
A呼吸系统
足月儿:
胎儿肺液30~35ml/kg经过产道挤压后约1/3-1/2肺液由口鼻排出。1/2~2/3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当肺液吸收延迟--暂时性呼吸困难(TTN)湿肺。多见于选择性剖宫产儿缺乏产道挤压和自然分娩过程中所形成的促肺液清除的微环境导致肺液吸收延迟。
正常呼吸频率:40次/min,
呼吸急促:>60次/min
胸廓呈圆桶装,肋间肌薄弱,呼吸靠膈肌
升降---腹式呼吸
呼吸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容易呼吸困难、气道梗阻、感染及拒乳
早产儿:
1.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对低氧、高碳酸血症反应不够敏感
2.红细胞内缺乏碳酸酐酶,分解出CO2减少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
3.肺泡数量少,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呈扁平立方形毛细血管与肺泡间距离较大,气体交换率低
4.呼吸肌发育不全,咳嗽反射弱
呼吸:浅快不规则---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apnea)/青紫
呼吸暂停:气流停止≥20秒,伴心率<次/分或青紫、氧饱和度下降严重时伴有面色苍白、肌张力下降。
B循环系统
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变化
1.胎盘--脐血循环终止
2.肺循环阻力↓肺血流↑
3.回流至左心房血量↑↑
4.体循环压力↑
5.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
6.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90~次/min,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C消化系统
足月儿:
1.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故易产生幽门痉挛易溢乳、呕吐。除淀粉酶外,消化酶已成熟。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2.胎便(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羊水等组成)生后24h排,2~3天排完,呈墨绿色糊状。延迟应排除消化道畸形或肛门闭锁。
3.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量的量及活力不足→生理性黄疸
4.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葡萄糖醛酸化)→药物中毒
早产儿:
1.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哺乳困难或乳汁吸入→吸入性肺炎
2.消化酶含量可,胆酸分泌少→脂肪消化吸收差
3.胃肠功能不成熟(缺血缺氧、感染、喂养不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4.胎粪形成少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延迟
5.肝功能不完善
凝血因子不足→颅内出血
蛋白质合成不足→低蛋白血症、水肿
肝糖元储备少→低血糖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
→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程度重
→易发生核黄疸
D泌尿系统
足月儿:
1.肾结构发育已完成,但功能不成熟
2.肾稀释功能与成人相似,但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水肿
3.生后24~48h内排尿,一周内每日20次
早产儿:
1.肾浓缩功能更差,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低钠血症
2.葡萄糖阈值低---糖尿
3.碳酸氢根阈值极低,肾小管排酸能力差---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E血液系统
足月儿:
1.出生时g/L(~g/L),生后24h最高(血液浓缩),第1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
2.新生儿贫血---生后1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g/L。
3.胎儿Hb(70%~80%)→成人型Hb
4.网织红细胞(Ret%)生后3天内4%~6%
4~7天0.5%~1.5%
4~6周2%~8%
6.血容量85~l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血容量,结扎延迟至1分钟,多获得35%血容量、
早产儿:
血容量85~ml/kg
周围血有核红细胞较多
白细胞、血小板稍低于足月儿
EPO低、Fe储备少、血容量增加→“生理性贫血”出现早,且与胎龄相关
F神经系统
1.胎龄越小,脑相对越大,出生时平均33-34cm,脑沟、脑回未完全形成
2.脊髓末端约在第3、4腰椎下缘→腰穿在L4、5椎间隙进针
G体温
足月儿:
1.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
2.棕色脂肪(brownfat)产热
若环境温度低×保暖→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代酸或寒冷损伤
早产儿:
体温调节差,棕色脂肪少,产热差→低体温、硬肿症
H能量代谢
足月儿:
基础热量---50kcal/kg(kJ/kg)
总热量---~kcal/kg(~kJ/kg)
水量占体重70%~80%,且与出生体重及日龄有关,生后第1天需水量:60~ml/kg
早产儿:
生后数周内常需肠道外营养
I免疫系统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l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
l皮肤粘膜薄、嫩
l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l呼吸道纤毛运动差
l胃酸、胆酸少
l分泌型IgA缺乏
补体系统---血浆补体水平低、调理素活性低
细胞吞噬系统---多形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趋化及吞噬能力低下
特异性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
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感染(尤其革兰阴
性杆菌)
抗体免疫应答低下或迟缓(尤其多糖类疫苗和
荚膜类细菌)
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新生儿免疫应答无能的主要原因
二.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1.新生儿血中胆红素>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2.超过80%正常新生儿在生后早期出现皮肤黄染
3.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核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胎儿红细胞数目较多,出生后亦破坏较多
2.血浆白蛋白结合胆红素能力不足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
4.肠肝循环特点
婴儿肠道内无细菌,无法将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
二.分类
1、生理性黄疸
我国几乎所有足月新生儿生后早期都可出现暂时性血清胆红素增高。
特点:1.一般情况良好
2.出生的2~3天出现,4~5天达到最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或每小时<0.5mg/dl
2、病理性黄疸
下列任一种情况可考虑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h出现黄疸。
2.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或危险因素下光疗干预标准,或胆红素每日上升>85umol/L或每小时>0.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
三.治疗措施
光疗:以前采用蓝光,目前新的光疗提议采用氧化镓发光二极管。
药物治疗(不做介绍)
文章看完了,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请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