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若光医学中心”、“天天妇孕产” 王桂芹
(医院)王老师,经常看到一些文章说羟氯喹必须服用6周以上才能有效。群里很多老师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不知道这种说法我们该如何理解?特意让我请教您,想听听您的意见!
王若光教授(湖南长沙若光医学中心)
羟氯喹药理作用在服药后即已开始。
分子药理毒理是许多医生的弱项,学习之路还很漫长。
之所以说羟氯喹服用6周起效,那是指服用后累加效应到平台期的时间(帮主插个话:
其实羟氯喹的说明书里写着:羟氯喹具有累积作用,需要几周才能发挥它有益的作用),与药物在体内代谢蓄积有关,这种蓄积有利有弊,在治疗结缔组织病(CTD)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时,羟氯喹的蓄积作用对治疗尤为重要。因为CTD的免疫炎症因子是持续产生的,此时羟氯喹的累加效应对疾病的控制是有益的。但由于药物蓄积作用对人体会产生毒性,因此羟氯喹的使用有很多禁忌,目前许多临床医生仍然盲目使用。对于保胎的孕妇,医生需要权衡利弊,必须使用时才能决策使用羟氯喹。我们通常并不建议妊娠期用治疗结缔组织病的治疗剂量mg、bid(每日2次)。我们建议所有妊娠期使用前,首先判断到底有无羟氯喹的禁忌症,这需要医生的知识体系支持。若确需使用羟氯喹,建议妊娠期用mgbid(每日2次)。只有合并结缔组织病者或一直在使用羟氯喹者,才可能需要变更剂量。
由于妊娠耐受机制存在,妊娠期羟氯喹并不需要用到mg、bid,因为羟氯喹的药理学早已清晰,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加药理效果,最低有效剂量是羟氯喹治疗一直追求的。羟氯喹药理作用在服药后即已开始,但由于免疫调节及炎症网络因子通路的特殊性,所以临床通常粗浅概括为6周起效,其实并不准确。羟氯喹干扰酶的活性,包括磷酸脂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胆碱酯酶、蛋白酶和水解酶,并与DNA结合,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抑制多形核细胞的趋化作用和吞噬细胞的作用,可能干扰单核细胞白介素1的形成和抑制中性粒细胞超氧化物的释放等上述作用,在服药开始即起作用。
而妊娠期使用羟氯喹,主要在于稳定溶酶体膜和抑制前列腺素形成,以及干扰IL-1等,在服药始时即已发挥作用。
有结缔组织病的孕妇,免疫因素引起的血栓和母胎界面的免疫损伤及血管内皮损伤,能使滋养细胞侵入受阻。到了孕8~12周时,进入滋养细胞第一次侵入活跃期,有雌激素和孕雄激素对妊娠的支持,体内妊娠免疫耐受机制的存在,使蜕膜细胞有序化凋亡,滋养细胞有序侵入等内在系列程序是强大的,而羟氯喹的作用有限,并不能夸大羟氯喹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同时抗磷脂综合征诱导的免疫异常一定是出血凝血免疫炎症的网络化,这需要分子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相关病理效应也是看得到并有证据的,出血凝血免疫炎症相关细节在检测中可以细微显现。大家要理解出血凝血免疫炎症等机制和羟氯喹的分子药理,这需要多方面关联,需要理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与羟氯喹的药理效应相关性,才能明白羟氯喹的相关药理效应。
强烈呼吁临床医生要 羟氯喹的安全性并不高,特别是血液系统的作用,遗传药理学作用相关个体化药物代谢因素带来的药物效应差异等。
临床医学工作是如履薄冰,需要掌握清晰的药理毒理和分子病理生理及遗传学知识,才能减少失误,真正帮助患者。(摘选转发完毕)
老规矩: 有对羟氯喹的更多认识的观点、或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尤其是风湿免疫科医生或羟氯喹的学术专员们,愿意公开的请在本文文末留言处留言,帮主会设置为对外公开大家都可以看到,不愿意公开的,就直接发到帮主的 王若光教授简介: 请参阅《子宫内膜异位症(22个)、子宫腺肌症(15个)与不孕、不良妊娠的37个常见问答》的文末加患友 链接阅读:
●热点or基础?复发性不良妊娠各大病因大巡礼!各知识点插入了链接文章供深入学习!
●当内异症遇到抗磷脂综合征,当黄体不足、黄体支持遇到黄体快速溶解
●原发性不孕、多次试管失败,解决方案却看似如此简单,四两拨千斤?!
●帮主,我去看某某医生可以吗?
●为围剿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团队抛出23个全新观点和5个饮食生活建议(喊妳多同房哟)
喜讯:
●“添乱帮” 赞赏回馈
如您觉得“添乱帮” 添乱帮帮主,男,非医务人员,因爱人遭遇过三次胎停第四次妊娠方保胎成功,为帮助更多同经历家庭少走弯路而建立本号。号内文章、表格全靠本人自学、收集、整理、印证、发布,仅作为科普用途,不构成诊疗和用药依据,特此声明!
关键词自动获取(不推荐)
输入各省份的名字如 北京 山东 广东 上海 黑龙江 湖北 重庆……等,即可获取对应省份的保胎医生的相关信息(不断更新)。
已设置其他关键词包括保胎医生的姓名、检查项目、病症、备孕、保胎药物品牌或名字等,在对话框输入即可获取相应图文。
强烈推荐:直接访问菜单看文章
如果输入的关键词未获得想要的回复,请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