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医学是以“道”为基础研究人体的各种动态平衡,借以恢复人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平衡从而使人体获得全面的健康!疾病的常见病因基本包括在这三个方面了!
疾病的常见病因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致病因素。病因种类繁多,对大多数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根据来源,可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一)外源性病因
1.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这类病因引起感染性疾病,其致病性取决于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性及侵袭力,亦与机体本身的防御及抵抗力有关。
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特点是:
①病原体有特定的人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并致病。
②病原体必须与被侵个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例如,由甲型流感病毒(也称真鸡瘟病毒或欧洲鸡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的传染病,而伪鸡瘟(也称亚洲鸡瘟)病毒对人一般无感染性。
③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常可引起免疫反应,而致病微生物的自变异可产生抗药性。
2.理化因素主要包括高温(或寒冷)、高压(或突然减压)、电流、辐射、机械力、噪声、强酸、强碱及毒物等,其致病性主要取决于理化因素本身的作用强度、部位及持续时间。
物理因素的致病特点:
①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发疾病但不影响疾病的发展;
②除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一般潜伏期较短或无潜伏期;
③对组织损伤无明显选择性;
④致病作用与机体的反应性关系不大。
化学因素的致病特点:
①多数化学因素对组织、器官的损伤有一定选择性,如CC1,主要引起肝细胞中毒、汞主要损伤肾脏等;
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都起作用、可被体液稀释、中和或被机体解毒;
③其致病作用除了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外,还与其作用部位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④除慢性中毒外,化学因素致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3.环境生态因素清洁的水源、洁净的空气、广袤的土地和茂密的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不善而造成的生态平衡破坏,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空气污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外,还显著升高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卒中(卒中)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中指出,我国乳腺癌、肺癌、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年比呈上升趋势。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国每年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的死亡人数高达75万,每年共有1.9亿人由于饮用水不清洁而患病。饮用亚硝酸化合物、三氯甲烷污染水可引起癌症,饮用重金属污染水可导致肝病、骨髓抑制等多种疾病。
4.营养因素各种营养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纤维素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多时都可引起疾病。如脂肪、糖、蛋白质等摄入不足可致营养不良,而摄入过量又可导致肥胖或高脂血症等;维生素D缺乏可致佝偻病,而摄取过量又可导致维生素D中毒。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总体营养状况是:营养不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热量过剩(超重和肥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6%和6.4%。
5.社会-心理因素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包括长期的紧张工作、不良的人际关系,恐惧、焦虑、悲伤及愤怒等情绪反应,以及自然灾害和生活事件的突然打击等。这些因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等;还可通过精神、心理作用导致机体不同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代谢紊乱及形态结构变化,参与高血压、冠心病及溃疡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于精神因素引起躯体疾病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二)内源性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指染色体畸变和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类,其中常染色体畸变通常可导致先天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伴五官、四肢、皮纹及内脏等多发畸形。性染色体畸变表现为性征发育不全,有时伴智力低下等。基因变异包括基因点突变、缺失、插入或倒位等突变类型。这些异常通过改变DNA碱基顺序或碱基类型,致使蛋白质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而致病。如甲型血友病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凝血因子Ⅷ基因发生缺失、插入或点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Ⅷ活性缺失、凝血障碍、出血倾向。该病一般男性发病。
遗传易感性指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例如,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有些糖尿病患者(20%-25%)不论血糖控制好坏,患病多年也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反,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在短期内便可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这种现象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并不完全由基因型决定,环境致病因子导致的基因异常表达和修饰在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见,遗传易感性受环境因素影响。
因此,近年来表观遗传的研究受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