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包括多项指标,可协助疾病诊断、指导治疗。那么,各项目究竟代表什么意义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尿液分析报告单的组成:
区域1:是进行检查时候的患者自然信息,包括初步诊断。这个诊断是医生在开检查单的时候初拟的,并不等同于真实情况或最终诊断,是可能更改的。另外,留取尿液标本的时候一般要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小段尿液后再接尿送检,目的是排除污染的可能。
区域2:是检查的具体项目,包括外观、化学分析和有形成分分析,按照分析的方法,又分为试带法、仪器定量、人工镜检等方面。
区域3:是标本的检测结果,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具体是否正常,可与区域4里面的参考值进行比较。
总体来说,出现(+)或者数值异常升高则提示存在异常,需进一步判断病因。接下来,我们就逐一了解下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酸碱浓度
生理因素
?食物因素:摄入大量肉类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摄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
?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降低。
病理因素
?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坏血病等。
?pH升高:见于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膀胱炎等。
颜色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清晰透明的液体;如果出现红色、茶色、乳白色等,需引起重视。
乳白色(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等。
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贫血、恶性疟疾等。
深黄色(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
黄绿色(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透明度
尿液中某些物质可影响尿液透明度,如细胞碎片,管型,晶体,细菌或蛋白质。通常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或混浊三种。
轻度混浊或混浊(如乳糜尿,脓尿,或磷酸盐晶体)提示患有疾病。但其它因素,如阴道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分泌物也可影响尿液透明度。
尿比重
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值为1.-1.。
尿比重升高:见于脱水、高热、蛋白尿、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
尿比重降低: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急性肾炎多尿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亚硝酸盐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检测不到亚硝酸盐,尿路感染者可为阳性(+)。常见感染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
尿蛋白
部分患者为生理性的蛋白尿,但是出现“+”多数意味着肾脏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异常。
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
?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吸收不良所致。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可高达“++”,通常卧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见与儿童和青年。
?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摄入大量蛋白质。
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及应用某些药物等。
?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严重泌尿系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胆红素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
尿酮体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无酮体,但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机体消耗脂肪产生能量时可释放酮体如丙酮,乙酰乙酸和B羟基丁酸,导致尿酮体检测阳性。
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饥饿、腹泻、严重呕吐和妊娠。
尿胆原
多数阴性,溶血或肝细胞黄疸时可为阳性。
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
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尿葡萄糖
尿糖指尿液中的葡萄糖,正常水平≤mg/dL。
生理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所致,见于一次摄入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等。
病理性糖尿
?糖尿病
?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糖尿等
?其他:甲亢、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现尿糖阳性
假阳性或假阴性
尿液被强氧化剂、双氧水等污染时可出现假阳性。大量水杨酸盐、高比重尿、尿酮体mg/L或标本久置可引起假阴性,应特别注意高浓度维生素C对葡萄糖造成的假阴性。
白细胞
正常值≤2-5个/hpf,5个/hpf即为镜下脓尿。
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红细胞
正常值≤2个/hpf,3个hpf即为镜下血尿。
红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结石等。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女性病人月经期及月经期前后的几天中,也可出现红细胞,为生理性现象,应注意排除。
上皮细胞及管型
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泌尿系统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坏死、肾梗死、恶性高血压等。
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等,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
颗粒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颗粒管型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
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
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如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尿酵母菌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无酵母菌,尿酵母菌阳性提示泌尿系真菌感染,需进一步做中段尿液细菌真菌培养。
尿结晶
严重痛风、黄疸、草酸结石的病人可出现尿结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