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会发现
刚出生不久的宝宝
有一段时间皮肤会黄黄的
甚至眼睛里也染上一丝黄色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惊恐万分
生怕宝宝得了什么严重的病
也有的家长不以为意
因为许多孩子都会这样
那么对于新生儿黄疸
我们是放任自流即可
还是要慎重以待呢?
今天小薇就来说说“新生儿黄疸”
宝宝为啥会变黄?
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直接原因都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的症状。
导致新生儿血液胆红素水平升高的原因,又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
宝宝刚出生时,氧分压增高,过多红细胞被破坏会释放大量的胆红素。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上演。而我们的皮肤不会变黄,是因为肝脏可以处理掉这些多余的胆红素。
不过新生的小婴儿,许多器官还都处于发育未成熟的状态,肝脏也是如此,它还不能帮助宝宝处理这么多的胆红素,所以这些黄色的色素就沉积在皮肤上,让婴儿的皮肤变黄了。
病理性黄疸
这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就要复杂的多了,主要有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简单来说,就是某些疾病导致宝宝红细胞被过多破坏,血液中太多胆红素被释放出来了,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疾病致使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导致宝宝黄疸。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会导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果伴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会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总体而言,就是宝宝的身体生病了,而这些病症表现出了黄疸的症状。如果不引起重视,不但原有疾病无法得到治疗,多余的胆红素还可能会造成脑部损伤,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其实两者在临床症状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发现宝宝有黄疸的症状时,家长可以细心留意一下。
生理性病理性出现时间多见于出生后第一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除面部、躯干外,还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黄。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桔黄或金黄色;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暗绿色或阴黄伴随表现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溶血性黄疸多伴有贫血、肝脾大、出血点、水肿、心衰。感染性黄疸多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及体征。梗阻性黄疸多伴肝肿大,大便色发白,尿色黄不过,从症状上也只是初步的判断,新生儿黄疸严重程度的诊断还取决于孩子的胎龄、日龄,以及孩子自身的状态、血型,母亲的孕产史、血型,以及喂养史等等。
所以小宝宝出现黄疸,家长们不必过分紧张,但是也要慎重以待,需要密切监测孩子黄疸的症状和发展情况,如有不对,要尽早就医进行干预治疗。
新生儿黄疸有哪些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结合胆红素经光照后可产生构形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和光氧化作用的产物,其中以结构异构体的形成最为重要,它能快速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需要通过肝脏代谢。
换血疗法
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也有一些不良反应,一般用于光疗失败时。
药物治疗
应用药物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加速胆红素的清除或抑制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支持治疗
主要是积极预防和治疗缺氧、高碳酸血症、寒冷损伤、饥饿、感染以及高渗药物输注等,防止血脑屏障暂时性开放,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宝宝有黄疸需要中止母乳喂养吗?
这要视情况而论:
如果宝宝只是一般的生理性黄疸,早期喂奶,供给充足奶量,可刺激肠管蠕动,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
但如果喂奶后出现黄疸或黄疸加重,那宝宝可能患有母乳性黄疸了。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里有点特殊的一类,由于母乳中B-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增加肝肠循环所致,虽然是病理性黄疸的一种,但通常并不可怕。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少量多次喂哺母乳的方式进行母乳喂养,同时做好血胆红素的监测,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时,应进行干预治疗。
新生儿黄疸一般是不用停喂母乳的,但一切还是要以医嘱为准。
如果宝宝有点“黄”
各位家长不要太紧张
但是也别完全忽视
多给宝宝一些关爱
他们就能健康成长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