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提前了解,以免遇情况手忙脚乱;
文章内容皆为原创,为了普及医疗常识其他自媒体可以引用,但需说明出处。
——你的小逸逸
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作为新手爸妈的你,一定有很多途径直接或间接的了解过黄疸,估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宝宝就是这么退的”,岂不知,虽然都是黄疸,但形成原因却各不相同,面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所谓“过来人”,你还敢轻易相信吗?
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黄疸?形成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因为新生儿出生后(出生28天内),体内的红细胞破碎,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血清中胆红素过高,而新生儿的肝脏还不能有效地分解胆红素,因而很容易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黄染,这就是新生儿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到底要不要紧?
切记不能一概而论!
约有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都会出现黄疸。
三、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传统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过多干预。一般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能会延续到2~4周或更久)。
四、病理性黄疸
具备以下6条中的任何一项则考虑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以内);
2、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μmol/L(12.9mg/dl),早产儿(15mg/dl);
3、进展快,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4、黄疸持续过久(足月)2周,早产儿≥4周);
5、黄疸退而复现;
6、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
五、如何应对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甚至会对新生儿心肌组织、肝肾功能、凝血机制等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家长一定要足够重视。
太专业的东西看不懂?好吧,来点实用的干货~~
A宝宝黄疸,宝妈宝爸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观察宝宝黄疸的部位以及颜色
黄疸通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眼睛巩膜(俗称眼白)是最早黄的,最晚退的。若宝宝只是微黄,体温、体重、食欲、精神状态及大小便正常,可在家继续观察。若宝宝越来越黄,手心、足心均较黄,或皮肤黄染呈桔黄、金黄色、暗绿色、阴黄色等非正常颜色,请及时就医。
2、观察宝宝饮食及反应
若宝宝存在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体温波动较大、嗜睡、易哭闹、尖叫、易惊、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情况,请及时就医,勿拖延。
3、观察宝宝大便颜色及量
正常新生儿胎便呈墨绿色,2-3天逐渐转为黄色,若宝宝大便排泄不通或是排泄次数异常,大便颜色越来越白越来越淡,甚至呈陶土色,说明胆红素不能经肠道排出,应警惕肝脏胆道疾病,请及时就医。
4、观察宝宝黄疸时间及进展情况
如果宝宝黄疸时间较长超过了常规黄疸周期,或者出现进展快速甚至反复(时轻时重),请及时就医。
5、明确宝宝和妈妈的血型
如果妈妈是O型血,在孕期就需要加强孕检,宝宝出生后,及早了解宝宝的血型,如果宝宝为非O型血,则需尽早就医,预防溶血性黄疸。
6、母乳喂养
让宝宝胎便尽早的排出,勤喂母乳,按需哺乳,增加宝宝循环排泄有利于退黄。
7、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
判断新生儿液体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她)的液体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
8、黄疸宝宝出院后的复诊
出院后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全身症状,有无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等症状,且要及时复诊,测量宝宝的黄疸值。
9、母乳性黄疸如何处理?
对于胆红素水平较轻的母乳性黄疸,家长可以少量多次母乳喂养,并定期监测宝宝胆红素水平。
对于胆红素水平到.5umol/L(15mg/dl)的宝宝,可以暂停母乳72小时,改配方奶喂养,待胆红素水平降低后继续母乳喂养,并继续观察宝宝皮肤颜色。
对于血清胆红素水平>.5umol/L(15mg/dl)的宝宝,则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并进行治疗。
综上,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现象,生理性黄疸具有自愈性,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但是对于病理性黄疸,黄疸可能只是原发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孩子表现为黄疸,但有时不仅仅只是黄疸,所以建议家长如果发现有此迹象应立即就医,切勿私自治疗。为了减少病理性黄疸对孩子的危害,无论是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有必要加以重视,加强监测,及时诊治,让孩子健康成长!
—END—拒绝造谣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