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专栏以往的推文中,小衡已经给大家带来了数字化病理的概念、意义和应用案例。想必各位的下一个疑问,是数字病理技术及数医院应用的准确性。
最近发表于广州医药杂志(年11月第51卷第6期)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试图让我们了解数据的说服力。
这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年1月-年12医院的病理诊断报告共例。所有病例均可选择,无排除标准。将年1月-年12月病例纳入A组(n=),将年1月-年12月病例纳入B组(n=)。两组病例中,病种类别均包括甲状腺、消化病理、乳腺病理、妇科病理、头颈部病理、泌尿系统、软组织病理、骨和关节病理、皮肤病理、淋巴造血系统等;病理类型均包括常规病理、术中冰冻病理、快速石蜡病理。
利用数字病理技术,所有病例依次按编号通过扫描绑定到平台软件的对应病例中,由同一位初诊病理医生和不同的远程病理平台专家分别完成初、复诊。通过三审发布专家团队来评价远程病理诊断初诊及复诊的准确率。
研究方法简要内容
1、前期技术处理:将日常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切片、染色制成病理玻片。
2、数字扫描处理:使用数字病理扫描仪,把病理玻片转换成高清数字病理图像,上传至数字病理诊断平台(所有病例依次按编号通过扫描绑定到平台软件的对应病例中)。由平台分配给诊断医生阅片。
3、数字病理诊断:一审病理医生登陆数字病理诊断平台,经过阅片、截图、书写镜下所见和诊断意见。提交二审病理医生审核把关。最后由三审病理专家审核并发布最终的病理诊断报告。
4、记录两组远程病理诊断初诊及复诊的准确率。
判断标准:
①诊断错误标准:诊断结论与三审专家发布结论不一致;②诊断正确标准:诊断中镜下所见描述正确无误;诊断用语符合最新版WHO规范;截图节点日志并统计诊断结果,符合典型病变区域。以上三点均符合的诊断报告确定为正确诊断。5、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两组初诊病理医生诊断情况
A组初诊病理医生正确诊断例,准确率78.20%;B组初诊病理医生正确诊断例,准确率91.80%。见表1。
2、两组复审病理医生诊断情况
A组复审病理医生正确诊断例,准确率97.80%;B组复审病理医生正确诊断例,准确率98.19%。见表2。
3、两组病理医生初诊诊断与复诊诊断情况比较
两组病理诊断中,B组初诊病理医生诊断正确率高于A组初诊病理医生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复审病理医生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论文指出,以上结果表明数字病理技术及数字病理诊断可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利于提升基层诊断医生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其服务水平。并在结尾论述到,日常开展数字病理技术及数字病理诊断可以有效提高基层诊断医生的诊断水平,医院广泛和长期应用推广。
推荐阅读:
数字化病理是什么?可以为病理科带来什么?
新冠来了我不怕,宅家照样发报告:国外数字化病理一览
医院病理科的亲历:国外数字化病理一览
医院病理科拥抱数字化的十年历程
用病理数字医院
用数字化推动病理质控的客观化标准化
「病理数字化注定是一场艰难革命,但它势不可挡」
病理数字化的三大应用:远程诊断、科室管理、人工智能
全数字化智能病理解决方案,基层与三甲各取所需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