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半月谈”即可订阅!
专题
有些爱,适合收藏
也许,当我们老了,在刀功映雪的年纪里,才会慢慢懂得,人生不过是一场阅历,有许多事可以去回忆与诉说;更有些事不可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适合收藏。
因为,在简单的记忆背后,是整个年轻的时光——做过的梦,唱过的歌,爱过的人……在两鬓斑白里游来游去,沉淀成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海子说: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能一直和一人做伴,实属不易。
七堇年说: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幸好爱情不是一切,幸好一切不都是爱情。
沈从文说: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一
海伦的秘密爱情
半梦
海伦·凯勒,极富传奇性的美国盲聋女作家。
在她19个月大时,一场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的一生都在黑暗和寂静中度过。但是,她不仅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还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创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惊世之作。她致力于为残疾人建立慈善机构的福利事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年6月,美国作家罗茜在纪实作品《海伦·凯勒的秘密爱情生活》中,首次披露了海伦·凯勒与助手彼得之间鲜为人知的恋情。
年6月,海伦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在她不幸失去听觉和视觉后,家人找了一位叫莎莉文的老师前来辅导海伦。莎莉文陪伴了海伦一生,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莎莉文不仅教会海伦识字,还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识别语言发音。
在莎莉文的辅助下,18岁的海伦考入剑桥女子学院,随后进入哈佛大学,从此一生致力于教育、慈善、文学等事业,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年,36岁的海伦还是个单身女郎。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个沉痛而陌生的词汇,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哪一个男人能够不嫌弃或不是出于同情而真心爱上她。
年夏天,海伦的秘书请假去苏格兰探亲,而恩师莎莉文的身体也不太好,不能日夜陪伴在她身旁。海伦决定请一位临时秘书,帮助她完成日常用手心写字的工作。
“掌心写字”,是海伦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这样,彼得·费根走入了她的生活。
那天傍晚,空气中弥漫一丝雨前的沉闷气息。海伦和莎莉文坐在门廊上,等待着从波士顿赶来的彼得。
突然,海伦感觉到莎莉文握着她的手有了细微的动作:“他来了。他的头发颜色很深,手指很长,一只手拿着棕色笔记本,另一只手夹着烟。他正在四处张望。”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的手心里静静地写下对彼得的第一印象。
海伦略微抬起头,虽然看不到彼得,却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气息在慢慢逼近。
“他穿着白色衬衣,将夹克随意地搭在肩上。天啊,他的眼睛是棕色的……”莎莉文老师继续在海伦的手心中描述着。
海伦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彼得的轮廓,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他帅吗?”海伦紧张地在莎莉文手心上提问。
“感谢上帝,幸好你看不到他,他帅得简直令人窒息。”一句玩笑,逗得海伦笑了。
海伦紧张地捋了捋头发,坐直了身子。她感受到彼得气息的临近,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她感到阳光慢慢地笼罩了她,还带着绿草和雨水的清新味道。
海伦站起身,彼得礼貌地同她握手。海伦将手指放在彼得的喉部,感受着他喉咙发出的振动声音:“凯勒小姐,很高兴见到你。”海伦礼貌地回答:“见到你我也很高兴。”海伦静静地辨别彼得说的每一句话,他的语速有点快,让她有一些吃力。
彼得虽然只有29岁,却成熟稳重,海伦对他非常认可,接受了这个助手。从此,他们整日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工作。
随着时间的流逝,异样的情愫在海伦心中慢慢萌发,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感觉,她的心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浸在对彼得甜蜜的思念中。
不久,莎莉文得了肺结核,海伦不得不让老师去波多黎各休养一段时日。送别的那天,海伦紧紧握着老师的手,依依不舍一从6岁开始,她的生命中便时时刻刻有老师的陪伴。
第二天,海伦在给莎莉文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怎样能经受得住和你的分别。当我们向车站走去时,我突然感到非常孤寂,感到莫名奇妙的恐惧。”
看到海伦如此伤心,彼得便想法子陪她散心。他们有时漫步在树林中,感受风的轻抚;有时泛舟在湖上,体会阳光的温馨;当彼得知道海伦喜欢骑自行车时,特地骑车搭载着她飞驰过大街小巷,让她感受清风和暖阳从身边疾驰而过……
彼得形影不离地陪伴在海伦身旁,用手语为她翻译身旁发生的一切事情。爱情之花,静静绽放。
海伦永远记得那个早晨,如往常一样,她独自坐在书房中读书,突然感到一阵微风掠过,门似乎被轻轻推开了。海伦觉察出,是彼得的气息在慢慢逼近。她伸出的手,被彼得握住。她感觉到,彼得的手心泛出细微的汗水。
海伦奇怪,他是有话要说吧,可是为什么显得有些紧张?终于,彼得深吸一口气,在她的手中用手语轻轻地写下:“海伦,我爱你,嫁给我吧!”
海伦静静地凝视着前方,内心却如同沸水翻滚:他在向自己求婚吗?可是,她不敢相信,因为她看不见缤纷的色彩,听不到任何声音,她有资格得到爱情吗?
见海伦没有回应,彼得有一些焦急,在她手中飞快地写着:“我是真心爱你,爱你的善良、温柔、智慧和坚强,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
那一刻,海伦想起伯尔医生曾对她说过:“当一位青年来叩你心灵的门扉时,你不要迟疑,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身患残疾就拒绝他。你虽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但不是遗传的,不会传给后代。你有爱的权利!”
是啊,即使看不见、听不到,自己一样拥有爱的权利。海伦第一次知道爱情是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她沉醉了,紧紧握住彼得的手。
他们秘密相爱了,甚至开始筹划婚礼,畅想婚后的甜蜜生活。海伦从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快乐,因为彼得的爱不同于母亲的慈爱,也不同于莎莉文老师知音式的关爱。彼得之于她来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她的心。他是她的爱人,燃烧了她冰冷的生命。
海伦写下这样的话:“他的爱如同明媚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孤独与无助。”
不久,彼得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结婚申请书。然后,两人焦急地等待甜蜜一刻的到来。
一天早上,海伦起床梳妆。门突然被推开,海伦感受到是母亲疾步走向自己,将什么东西扔在了桌上。海伦伸手去触摸,那是一张报纸。
母亲在海伦手中怒气冲冲地写道:“你结婚的事,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可以擅自作决定?”因为愤怒,母亲写得很快。
海伦感受到母亲从未有过的愤怒,这让她惊慌失措。因为恐惧,她竟然违心地否认了这件事,这是她第一次对母亲撒谎。
原来,波士顿的一名记者得到了小道消息,知道海伦将和临时助手彼得结婚,用了整个头版来叙述这件事情,甚至还将他们的结婚申请书刊登在了报纸最显眼的位置。
“你不可以结婚,更不可以和他结婚。你的盛名,你的荣誉,都会被他利用,他不可能真正爱上你。结婚这么大的事,他竟然没有事先征求我和莎莉文老师的意见,他这是欺骗你!”母亲怒不可遏的一番话,像锥子一样刺破了海伦心中的幸福泡泡。
或许爱情对于海伦来说,本来就像一触即破的美丽泡泡,只在阳光的折射下才泛出虚无的缤纷颜色。
母亲当即辞退了彼得,并将海伦秘密送往了亚拉巴马州的妹妹家。此时,海伦的妹妹密尔特蕾特也知道了这件事情。海伦以为,身为同龄人的妹妹一定可以理解她,可是,妹妹也认为彼得别有用心:谁能相信一个年轻健康的帅气男子,会真心爱上一个又盲又聋的中年女人?
远在波多黎各的莎莉文老师也写来了信,她对海伦非常失望,认为彼得不会带给海伦幸福。
海伦知道,所有的人都是为她着想,大家都想极力保护她。可是,她也是一个女人,她也渴望爱情。
7岁时,她就希望莎莉文老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喜欢和男人们交谈,她渴望有一个白头到老的伴侣。然而,当爱情来临了,全世界的人似乎都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那是海伦最无助的时光,她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失去了联系的彼得,幻想着有一天他能够找到她。而此刻,彼得也在到处寻找海伦……
年2月12日,一封信寄到了海伦手中,是彼得的来信。彼得说,他正在离海伦不远的萨利波小镇,他好不容易才找到她的地址,想和她私奔,然后秘密领取结婚证。当天的午夜,他会在她家后院的那棵大树下等她。
触摸着信纸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特殊字迹,海伦既激动又紧张。她悄悄收拾好行李,紧张地等待着——离开这个家,毕竟需要耗尽她所有的勇气。
午夜,当所有人都沉睡后,海伦独自拖着行李悄悄出了门,来到约定地点。四周一片寂静,海伦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她感觉到风的轻柔,想象着月光如同圣女的纱巾一样披在自己身上。那一刻,甜蜜充满了她整个身心。
时间缓慢流逝,彼得始终没有出现。秋日的夜风已经有一些凉,海伦裹紧了披肩,开始担心:是哪里出了差错?海伦再次拿出信,摸了摸上面的字迹,确定无误后又悄悄折叠好放回怀中。
当朝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曙光照亮整个世界时,海伦由欣喜转向失落甚至绝望,她的心是多么难受啊!
妹妹在树下找到海伦时,海伦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她开始重新思考母亲、妹妹以及莎莉文老师的话,她不愿相信彼得会背弃他们的爱情,她对他仍然怀有一丝希望。至少,他应该给她一个解释,不是吗?
海伦静静地等待着彼得的来信,可是,他仿佛从世上消失了。海伦的心如死灰般沉寂了,此后,她再也没有提起过彼得,似乎永远忘记了这个男人。她再没有碰触过爱情,并选择了终身不嫁。
事实上,直到海伦逝世后,海伦的妹妹才向媒体披露,那封约会私奔的信件,其实出自妈妈之手,妈妈策划了这一切,目的是让海伦对彼得彻底失望。
真实的情况是:彼得为了这段爱情,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终身未娶,一直在波多黎各的一个小镇上生活,那是他和海伦曾经约定要相守到老的地方,可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空守着誓言
海伦曾经悲伤地写下;“这突如其来的爱情之花,还没来得及尽情欣赏,便随一场暴风雨的降临而消失了。”
——摘自《女人》
二
水乡·小匠·真爱
刘国庆
小镇,滑腻腻的青石路上隐约覆着苍苔。蜿蜒的一条小河,洗菜、淘米、漂衣、出行,从早到晚甚为忙碌。最不起眼的是那座残破的古桥,虽年久失修,但只要站在上面,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远望。
这个水乡的一颦一笑,仿佛隔了千年的历史,浸润着古色,看着看着,让整个人都风尘仆仆起来。
从桥的这边上去,不多不少十二步便走到桥的中心。
当年他是那样的青葱,穿一身干净整洁的粗布衣裳,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赶去城里进木材。而她也正值青春,两条乌黑的辫子垂到腰际,面容姣好宛如桃花,回到乡下省亲。
他和她在这座古桥上,擦肩而过,她那时并不懂得回眸一笑,他亦不敢回头再寻。他只不过是“悦木轩”的一名学徒工,一个小伙计,老实本分,靠手艺吃饭;而她,却是军官的女儿。
她光顾“悦木轩”,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南方多雨。下起雨来,总是缠缠绵绵,她来到店里买一把油纸伞。
再次见到她时,他便有些恍惚,从小到大,面对的总是师傅的横眉,刻刀的冰冷,画笔的拙朴,即使见过女子,也是临摹扇面的时候,纸上陈旧的水彩。从来没有这样真切地亲近一个女性,他不免手脚局促,面红耳赤。
她看着他的呆样,笑出声来。她临走时,他慌忙说了声“请等一下”,便跌跌撞撞地跑到屋里,拿出一把纸扇塞到她的手中,腼腆地说道:“这是我画的扇面,送与你。”
她回到姑妈家,心里满是他的影子,打开扇面,是一幅墨彩水乡图。起初她并来在意,可总觉得这番景象有些眼熟,推开隔窗,不免惊叹,扇面上的画作原来是小镇的临摹。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两个人就这样,私下里你来我往,通过纸笔传情,互诉衷肠。她送他一块帛,写满情思;他回她一幅画,都是依恋。
江南夜晚的月亮,映在清泠泠的河水里,明晃晃的都要醉了。
她将要离开回城,临行前夜来到“悦木轩”,偷偷地告诉他。他听后一声不吭。她心里明白,他只是一个手工艺人,学成之后,也是辗转迁徙,四处漂泊,两个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起。他却说了一句让她一生都不能忘记的话:“我会去找你的。”
后来,小镇传言,“悦木轩”的学徒跑了。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师傅不置可否,却令手下进城进货的时候,多留点神,要是把他捉回来,定要扒皮抽筋。
再后来,一场运动的浪潮席卷到城里,到处都是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喧喧嚷嚷,也就无人再打探他的消息了。
因为父亲的原因,她也受到牵连,被关押在冰冷潮湿的小牢房里,吃霉饭,喝冷水,更要命的是要整日面对激动的人群,精神饱受折磨。
突然有一天,她在人群中发现了他。他居然也打扮成了他们的模样,兴高采烈,耀武扬威。她心口处一阵疼痛。
然而,到了晚上,轮到他值班看守她时,他却跑进牢房,从怀里掏出热乎乎的糯米糕给她吃。她将信将疑,却狼吞虎咽。他看着看着,泪如雨下说。我曾许下诺言。我会来找你的,外面发生了什么我不懂,我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把你救出去。两个人抱头痛哭,彻夜长谈。
城里的情况摸清楚之后,在一个夜晚,又轮到他值班,他把她放出来,换上红卫兵的衣服,她身体虚弱,已经无法走路。他背着她一路发疯似的狂奔到火车站,把她塞上了北上串联的火车。
她要他一起走,他却说,师傅那里还未了结,他虽无情但也有养育之恩,等完事之后我就去找你,记住,不管你到哪儿,我都会去找你的。她咬着嘴唇,塞给他一个香包,就这样,她的身影模糊在无尽的夜里。
他回到乡下,给师傅磕头谢罪,师傅说,按契约办事吧。他留在店里,没日没夜做苦工,3个月做了30个精致的扇面,连师傅看后也连连称赞。
之后,师傅命人打断他的左腿,以示决裂。疼痛难忍,他却一声不吭,嘴角处有一丝笑意,他可以就这样,了无牵挂去找她了……
他寻了她50年,未果,心灰意冷,做起了入殓师,给去世的人化妆。在70岁的时候,他觉得一个人漂泊多年,孤魂野鬼,也该回家了。于是重新回到了水乡小镇。
一次,他受人之托,给一位辞世的孤寡婆婆化妆,当他的手掀开蒙在她脸上的棉布时,顷刻间,心就不可救药地碎了。那一回,他浑身颤抖,刚刚画好,妆就被眼泪冲掉。他画了整整一天。
他一生未娶,她终身未嫁。当他离开那座古桥蹒跚而去时,此刻的水乡,已不再是心里的水乡。
——摘自《哲理》
三
比时间短,比爱情长
孙晓迪
20岁的简,穿着带刺绣花纹和重叠蕾丝的睡裙,推开她在英国汉普郡家中的窗户,呼吸着从原野吹来的轻柔微风。
聪慧而美丽的简生长在由舞会、下午茶、钢琴、鲜花和书信构织的浪漫环境中,当她遥望有如轻纱笼罩的原野时,在想什么呢?
是爱情故事里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俊朗男子吧——他必须彬彬有礼,不能粗鲁愚昧,不能不知道孟德斯鸠,不能没听说过莎士比亚,至于别的,就无关紧要了。
简心中的“无关紧要”,恰恰是当时每家父母最关心的大事。
女儿成年后,父母就开始忙着在家里举办各种聚会,没条件的也要经常打发女儿出门交游,或者送到城里有钱的亲友家小住几天。
因为只有这样,女孩子才有可能遇见富贵男人。
这些男人是否是继承人,年收入多少,有几辆马车,保险箱中有多少金币,这些早就被父母熟记于心。只要财富、地位相当,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安排女儿与之订婚。
简和别的女孩不一样,她不喜欢绣花,不喜欢每天换三四次衣服,也不喜欢聚会时对着某个陌生男子一边微笑,一边用折扇挡住脸和女伴们窃窃私语。
简喜欢阅读和写作,向往大自然的景色,不愿意灵魂被束缚。她才20岁,已经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这样的女孩一定会选择和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当她的父母开始像住在乡下的那些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一样,为他们的小女儿安排相亲时,简总是拒绝参加这些聚会。
在汉普郡的农庄中,简特立独行地成长着,她认为生活中注定有比谈婚论嫁更重要的事。至于她将来要与之度过一生的男子,她说:“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的。那个人会喜欢我,并理解我。”不久后,他就出现在一次乡村聚会上。
简生平第一次遇到了令她无法忍受的男人,对方骄傲自大,咄咄逼人,作为一个绅士,居然比女人还善辩而又刻薄。
简和在伦敦做实习律师的罗伊一见面就唇枪舌剑,争吵不休。
可有意思的是,在一次次针锋相对中,他们发现,对方是如此地吸引自己。
他们开始恋爱了,在树林中私定终身,发誓要永远在一起。
热恋中的简和罗伊意识到,如果他们想结为夫妻,厮守一生,面对的难题不亚于英国要占领法国巴黎。
作为牧师的女儿,简必须嫁给一个有家产、有地位的男人,这样她才能无忧无虑地进行文学创作;而作为贫寒之家的次子,罗伊也一定要娶一个有丰厚嫁妆的太太,才能得到律师执照。
爱情与面包,哪个更重要?这是一道永恒的选择题,让每个面对它的人都痛苦不堪。
为了能够二者兼得,简和罗伊努力了两次——设法使罗伊当法官的舅舅看到了一份捏造简显赫身世的信件,但最终被知情人戳破;后来,两人选择私奔,又因为简的不舍与不忍而功亏一篑。
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太残酷,谁也不能让对方为自己放弃所有,最终他们只能分手。没有背叛,把一对年轻人生生拆散的是比钢铁还冷酷的现实。
简回到汉普郡的农庄,安静地写作,偶尔参加一两次父母安排的聚会,但她对任何男子都不感兴趣,无论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还是身世显赫的伯爵继承人。
在她的眼中,看到的永远是远在伦敦的那个忧郁青年——这段爱情在她的心中,比时间还长,比钻石还珍贵。
经历了爱情这杯苦酒的酝酿与催化后,简最终成为深沉内敛、睿智的简·奥斯丁。
罗伊在分离后的漫长岁月中,果然当上了大法官,跻身上流社会。
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简终生未嫁,在她死后,姐姐烧掉了她与罗伊联系的所有信件。远在伦敦的罗伊听闻简的死讯后,花大价钱买下了简的一份小说手稿。他偶尔会带大女儿听音乐会,温柔地为她系好帽带。
他的大女儿,也叫简。
在简·奥斯丁写过的6本小说中,女主人公都是勇敢热烈,深具智慧,就像简自己。她为那些女孩安排了圆满的结局,塑造出一个个爱情的理想国,却独独没有在生活中为自己寻一个归宿。
在那个永恒的问题——“爱情与物质,哪一个重要”面前,坚持追求人性自由、爱情纯真的简,将两样东西都抛弃了。
既然世间很难出现一个将二者完美结合的配偶,那么,小姐们,我写给你们看吧。
唯有文字,比时间短,比爱情长。
——摘自《女士》
四
爱情的朝圣者
毛俊玉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杰出的诗人,被称为“爱尔兰的灵魂”和“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领袖。他是爱尔兰的诠释者,努力复兴民族文化,将民族精神赋予诗作。
他同样是爱情的诠释者,将曲曲折折的爱恋书写为千古传唱的诗篇,留给世人,看生,看死,看爱情。
叶芝的生活便是他的诗作。他用真切的生命写作,所以他笔下的爱情就是他的爱情。他的名作《白鸟》和《当你老了》是为爱而生的灵性诗作,是诉尽衷肠的千古咏叹。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谁能像他,追求爱情就像追随爱尔兰的民族精神一样执著与无畏。
年,叶芝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莫德·冈相遇。他只是一个23岁的穷学生,而她早已经是一位名演员和重要的政治人物。
她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一头浓密的金黄色头发动人心魄。叶芝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下他第一次见到莫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阳光的花瓣。”
刹那间的相遇,即是一生的执著爱恋。超凡脱俗的莫德·冈闯进了叶芝的心灵深处。于是他写道,“我的麻烦生活从此开始”。叶芝对这位热衷政治的美丽女孩一见钟情。
在莫德·冈面前,叶芝自惭形秽。为了将自己向上的一面展露出来,他对她说,他要做爱尔兰的雨果。但他隐藏了心中的爱,没有勇气向莫德表白,甚至多次告诫自己不要对她心存念想。
两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莫德的一封信说,她在梦中梦到她和他是兄妹,住在阿拉伯沙漠边上的一个地方,一起被卖为奴隶。叶芝看后,以为她在暗示什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赶回都柏林,第一次向她表白并求婚,但遭到她的拒绝。
她要的只是他的友情。
莫德·冈,一枝不可触摸的玫瑰,让叶芝一往情深、欲罢不能,“潜藏在心底的狂热简直要把他烧成焦炭”。
有一天,他和她在一起,一对海鸥在天空中飞过。她忘情地说,假如人有来世,她愿意化作一只白鸟。叶芝的诗情由此而发,写下《白鸟》一诗,表达了对爱的渴望、追求与祝福。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
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她来生愿是一只白鸟,他愿陪着她化作一只白鸟,出没在浪花里。
几天后,痴情的叶芝将《白鸟》一诗寄给了他爱恋的莫德。不知道她收到这首诗歌时作何感想,但两人终究有缘无分,叶芝的深情倾诉并不能赢得她的芳心,留给他的是苦苦的等待和不幸爱情的馈赠。
华兹华斯说:“诗歌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因此叶芝早期的爱情诗难免流露出伤感与忧郁。
他曾赋诗道:“我曾久久地爱过,但结果年华流逝,像一首过时的歌。”27岁的时候,他说:“我觉得我的爱几乎是无望了。”31岁的时候,再次见到莫德·冈,他说他的希望又复燃了,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我去她那里,把手放进火里直到烧坏了才拿开,不就可以让她理解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抛弃的吗?”
年,莫德·冈嫁给了一位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而此前莫德早与一名法国记者交往并生下两个孩子,她对叶芝说此生她不会成为他的妻子。他问她今生真正爱过别人吗?她说她只爱过这名法国记者。
苦苦追求而毫无结果,叶芝为爱的失落而伤心,但是他并没有就此了断对日夜魂牵梦萦的恋人的尘缘思念,而是满怀希望等待在时间的荒原里。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多少人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辰。而当你老了,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一生一世的爱恋,任海水也无法冷却的热情。
叶芝用朝圣者的灵魂追求人世间的真爱。爱情于他来说,是神圣的、永恒的、美丽的。他用他的一生苦恋着一个女子,等待一生,尝尽了爱情旅途上的万千况味。
在莫德·冈的丈夫去世后,叶芝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再次向她求婚,但是再次遭到拒绝。之后,叶芝终于停止了对她的追求,于52岁那年结婚。婚后他过着甜美幸福的生活。
他在爱的希望与失望中度过了一生。爱情的不幸对他来说是残忍的。52岁之前,他有过几次感情的邂逅,但都有始无终。
他说:“虽然枝条很多,但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条和花朵,我现在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渴望能与莫德·冈在一起喝茶谈心,但是她拒绝了他的请求。年,诗人在法国去世,她也未能参加叶芝的葬礼。
斯人已逝。
爱,其实无所谓对错。珍惜相遇的缘分,以谢命运。人与人相遇是偶然中的千载一瞬。
或许叶芝与莫德·冈的缘分注定停留在相遇的那一瞬间。一个诗人,一个女政治家。也许他并不适合她,她也不适合他,前世的五百次回眸也只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但“莫德·冈和她的存在,给叶芝带来的象征意义,却是他作品中永远不变的主题之一”。人世间像叶芝一样将爱情视作真理一样追求的,恐怕再无第二人了。
——摘自《视野》
END
《品读》(月刊)是全国十佳文摘期刊,刊物从人物视角出发,保持渊博灵动的风格,着力表现当代人相通情感和时代的人文趋向,传播最具价值的时代信息,营造可读、可品、可藏的“人文精神家园”,品味四季,读懂人生。
来源《品读》
策划:冬雪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