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3类。
其中,对于胆红素生成过多所致者,红细胞增多、血管外溶血、免疫性溶血、感染等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但有少部分新生儿黄疸还可能与母乳或母乳喂养相关,大多数情况的黄疸都不需要暂停母乳喂养。
一嘉医课(J-Academy)儿科专栏今天通过PoddigheD和CastelliL等发表于BMJ子刊的1则案例[1],和大家一起进一步了解这种与母乳相关的新生儿黄疸。
病例
持续性黄疸伴肝功能异常的男婴
这是一个足月顺产的男婴,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与胎龄相符,除大面积头皮血肿外围生期无其他异常,生后规律接受母乳喂养,无用药史和家族史。此次因持续性黄疸就诊,但生长发育和一般状态良好。
出生后第15天,患儿开始出现黄疸,总胆红素高达18.7mg/dL,直接胆红素1.2mg/dL。由于一开始包括肝功能在内的血液检查均正常,医生考虑其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与头皮血肿再吸收有关。
后续数日随访期间,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呈下降趋势(第22天降至12mg/dL)。然而,患儿的肝功能水平逐渐升高,第22天ASTU/L,ALT60U/L,GGTU/L。1周后复查肝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即ASTU/L,ALTU/L,GGTU/L。
进一步查血细胞计数(包括网织红细胞)、C反应蛋白、肝脏生物合成功能(氨、凝血功能、白蛋白)、常见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自身免疫性肝炎标志物、甲状腺功能、α-1-抗胰蛋白酶、尿便常规、尿中果糖、半乳糖和其他先天代谢性疾病指标并无异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
此外,LDH升至mU/mL(-)但无溶血征象。尿铜含量降至6.8mg/24h(3-37),但血清铜蓝蛋白正常,无Wilson病家族史。
患儿始终无症状,生长发育正常。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持续下降,2月龄时恢复正常。而转移酶和GGT水平一开始在随后的数月内保持上升趋势,但从3-4月龄开始逐渐降低,6-7月龄时恢复正常,与此同时,患儿的母乳摄入量显著减少。
因此,在除外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医生考虑患儿的最终诊断为伴有暂时性肝功能异常的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流行病学与发生机制
母乳性黄疸(breastmilkjaundice)是指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在生后12周内仍有黄疸,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即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
在美国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20%-30%,是足月新生儿持续性黄疸的常见原因。在出生后2-3周内,纯母乳喂养婴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比例约为36%。在土耳其、我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国际研究发现,20%-28%的新生儿在生后第4周出现母乳性黄疸[2-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途径大致如下图所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如此将增加肠道内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分离,进而促进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再吸收和肠肝循环,最终导致以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的黄疸。
图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2]
此外,有研究表明,与无母乳性黄疸的婴儿相比,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血液和乳汁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较高,而乳汁中EGF浓度与新生儿血液EGF浓度和血胆红素水平显著相关。其机制可能在于EGF可促进肠道对胆红素的再吸收[2-4]。
值得注意的是,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性黄疸(breastfeedingjaundice)不同,后者是指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第3-5天摄入母乳量不足,导致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所致的黄疸。这种黄疸常伴生理性体重下降超过12%[5]。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
对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通常见于出生后1周,2周左右达到高峰,随后胆红素水平逐渐下降。30%-40%的母乳喂养婴儿的胆红素水平≥5mg/dL,2%-4%的纯母乳喂养婴儿在出生后第3周的胆红素水平高于10mg/dL[3-5]。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婴儿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幅度和大小便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单纯母乳性黄疸,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不超过12mg/dl(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因此当检测值超过这一水平时,尤其是第2周黄疸仍持续存在或患儿是在生后第2周后才开始出现黄疸时,应注意进一步评估、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2]。
停止母乳喂养后,母乳性黄疸多在48-72小时内明显消退。当以配方奶替代母乳时,母乳性黄疸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亦可迅速改善。当继续母乳喂养时,在无其他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其黄疸可持续4-12周后才能消退[2,5]。
与其他类型的新生儿黄疸相似,母乳性黄疸最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慢性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与预后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当患儿临床状态良好时无需治疗,观察等待至生后12周通常可自行缓解,预后佳。
此外,根据国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5]:
当母乳性黄疸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5mg/dL,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15mg/dL,可暂停母乳喂养3天,暂时改成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实际上也是辅助诊断的方法)。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20mg/dL时则加用光疗。
小结
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在生后12周内仍有持续性黄疸,其诊断需要先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通常见于出生后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2周左右达到高峰,随后胆红素水平逐渐下降,观察等待至生后12周通常可自行缓解。因此,母乳性黄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无需暂停母乳喂养(适用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5mg/dL者),预后佳。
一嘉医课儿科专栏参考文献:[1]PoddigheD,CastelliL,MarsegliaGL,BruniP.Prolonged,buttransient,elevationofliverandbiliaryfunctiontestsinahealthyinfantaffectedwithbreastmilkjaundice.BMJCaseRep.;:bcr.PublishedMay28.doi:10./bcr--[2]PreerGL,PhilippBL.Understandingandmanagingbreastmilkjaundice.ArchDisChildFetalNeonatalEd.;96(6):F-F.doi:10./adc..[3]BrattonS,CantuRM,SternM.BreastMilkJaundice.[UpdatedSep6].In:StatPearls[Internet].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Jan-.Available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