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导报年4月第13卷第11期
段光敏
四川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年3月~年3医院收治的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80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
观察两组新生儿黄疸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治疗时间、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3±50.4)、(.8±48.4)μmol/L]与治疗后[(.7±22.4)、(.8±18.7)μ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46.8±8.7)μmol/L]、治疗时间[(3.4±0.3)d]均优于对照组[(33.6±9.1)μmol/L、(5.0±1.0)d],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1.3%)低于对照组(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茵栀黄口服液;间隙蓝光照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新生儿黄疸
R.1A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是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皮肤、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胆红素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严重者可能造成新生儿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新生儿黄疸形成原因复杂,包括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胆道闭塞等。
早期的新生儿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比较困难,一般正常足月新生儿发生黄疸比例为60%,而早产儿中则有80%在出生后2~3d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对脑组织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如果胆红素血症比较严重则可能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3月~年3月我院收治的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其中女19例,男21例;孕龄37~40周,平均(38.2±1.5)周;新生儿体重2.4~4.6kg,平均(2.8±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5±1.1)分。联合治疗组80例,其中女34例,男46例;孕龄37~40周,平均(38.4±1.4)周;新生儿体重2.5~4.5kg,平均(2.9±1.2)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3±1.0)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口服金双歧(规格:0.25g/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治疗,2片/次,2次/d。持续蓝光照射,照射12~18h,停止8~12h。观察患儿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规格:10mL/支,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批号:Z),出生体重3kg,4mL/次,2次/d;出生体重≥3kg,5mL/次,2次/d。
间隙蓝光照射治疗,主要是通过蓝光照射6~8h,照射1次结束后,休息4h,再继续照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号:H),半袋/次,2次/d,温水冲服。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d后进行各项指标观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经皮胆红素的测定时通过经皮胆红素仪(JH20-1C型),主要是观察新生儿眉心中点、颜面部和前胸的胆红素情况,每个部位分别测量3次,以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研究结果。
1.3.2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情况主要是两组新生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治疗时间。
1.3.3观察两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效果评价标准[7-8]为痊愈:黄疸患儿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血清胆红素恢复到正常水平状态;显效:黄疸患儿绝大部分黄疸明显消退,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所降低;有效:黄疸患儿的部分黄疸消退,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3.4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新生儿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经皮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值、结束治疗所需要时间
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表现,诱发新生儿黄疸原因比较多,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运载不足,肝脏对于胆红素摄取和结合能力下降,胆汁排泄系统障碍。
另外,母乳中葡萄糖醛酸酶可以促进肠道内结合胆红素分解,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从而造成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较多,正常成人胆红素每天产生3.8mg/kg,新生儿胆红素产生的均值为8.8mg/kg。
②新生儿机体器官代谢胆红素能力相对不足,在新生儿期间肝细胞和胆红素会结合,利用排泄途径,进入肠道能力会出现暂时性降低,很容易发生短暂性的肝内胆汁淤积。
③新生儿转运胆红素能力相对比较低下,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结合胆红素量较少,未结合胆红素进入到肝细胞能力降低,从而造成胆红素结合能力降低。
④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中肠腔内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可以将已经结合的胆红素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另外新生儿肠道内益生菌缺乏,将胆红素转变为粪胆原、尿胆原,因而未结合胆红素产生、吸收明显升高。
新生儿黄疸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干预治疗,胆红素水平会迅速升高,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诱发胆红素脑病、听神经系统损伤,严重者可能诱发死亡。有资料显示,胆红素升高患儿有50%~70%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联合治疗组主要是通过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
其中茵栀黄口服液主要包括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茵陈具有很好的利胆作用,可以促进胆汁中胆酸、胆红素排出,栀子可以清除湿热,促进胆汁分泌。
黄芩可以通泄胃肠郁热,护肝降酶,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增加胆汁流量,有效地抗氧化损伤,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蓝光照射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波长nm的蓝光可以被胆红素分子吸收,胆红素分子还可以在蓝光照射下发生异构反应,从而从原始的ⅨaZ型转变为ⅨaE型,ⅨaE型胆红素分子水溶性比较好,可以经过胆汁排泄到肠腔中,还可以从尿液中排除体外,从而有效地降低新生儿血中胆红素的水平。
蓝光照射皮肤的浅表组织,可以促使皮肤表面分布的胆红素转化,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有资料显示,间隙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可以减少母婴分离的时间,利于母乳喂养,依从性较好。
还可以降低护理工作量,增加蓝光的利用率,降低发热、腹泻、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3种活性菌,3种活性菌是肠道内的正常益生菌,其可以产生乙酸和乳酸,可以保持肠道内pH值为2.8~3.1,促使肠道内形成酸性环境,从而控制有害细菌形成的异常发酵,促进肠蠕动,利于胆红素排出,降低肠肝循环,促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分解,变为游离胆酸,并且抑制直接胆红素分解成间接胆红素。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以有效减少体内脂肪酸生成,促进白蛋白占据胆红素的结合位点,从而减少游离胆红素形成。
通过比较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和治疗后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组新生儿黄疸治疗后效果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新生儿黄疸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结束治疗所需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利于胆红素排泄,促进胆红素消退,有效地降低经皮胆红素,三者联合使用,降低胆红素效果更加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联合治疗组新生儿黄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间隙蓝光照射可以减少持续蓝光照射引起的热能聚集反应,从而减少患儿发热症状的出现。间隙蓝光照射还可以避免长时间蓝光照射造成的皮疹发生,避免患儿肠道蠕动过度增加诱发的腹泻。
综上所述,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更多往期精彩文章,可在导航栏“学术汇”中查看!
?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