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鸭头丸帖》
苏东坡《覆盆子帖》局部
张旭《肚痛帖》
传统中国文人除了精于琴棋书画之外,都具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学医的常听老师挂在嘴边:“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其中,字写得好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有些病人,先看处方、病历写得好不好,来判断医生水平高不高。清或民国-老中医手稿本配方秘方书家中的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以及国学大师马一浮,也都旁通医术,他们亲手开的方子,让人耳目一新了。值得一提的是,陆维钊先生的药方手迹世间仅此一件,极为难得;马一浮先生精通多门学问,看病自然也在行;诸乐三先生以书画名世,而他本人就是中医科班出身的。陆维钊药方
张宗祥药方诸乐三药方
马一浮药方
中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须开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难向上走了。没有开悟的天分,写再多字也成不了书家,看再多病人也成不了名医。我们常说庸医害人,也许他也想救人,只是能力不够罢了。我们看看近代那些大名医家的药方字迹。我们从中也许会对这种“草书”有不一样的认识。这些名医都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字体多以行楷书为主,美观大方且清晰易读,因此也得以保存至今。他们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我们仍不禁对其“书作”肃然起敬。药方,那么用心,有落款、有签署、有钤印,诚诚恳恳,认认真真……清代御医陈莲舫药方
清名医陈大堃药方
民国杭州名医何公旦药方
民国杭州名医詹子翔药方
上海名医钱伯文药方
他们的书写很随意,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书卷气而自得书卷气,这些,可都是很多书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这种书卷气其实不是写来,而是修来的。在这些药方的背后,他们不知写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写得多了,修养到了,好的气息就跃然纸上了。江苏名医江育仁药方
名医万友生药方
浙江名医宋光济药方
浙江名医马莲湘药方
精美的花笺,娟秀的字迹,配以实用的处方,药材间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语,虽无意安排,却成了章法多变的书法小品,着实耐看。试想,病患将手札捧在手中,对于病痛的恐惧,顿时好了大半!黄宾虹曾提出“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不但足以养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也!”所以观人品看酒后,看书法看手札。中医药方手札之美,在古朴中透露出娟秀,洋溢着医者对于病患的无限关怀,是值得我们不断发现和传承的古典之美。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知识,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劳成果。
我们特此声明:若所转载文章中的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