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宝妈咨询我们宝宝黄疸高,医生给开了茵栀黄颗粒口服,但吃完后宝宝每天都大便很多次,小屁屁已经淹红快要拉烂了。该怎么办才好,这茵栀黄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吃呢?
还有宝妈求助宝宝吃了茵栀黄颗粒后,腹泻了两个月,体重没有增加,要怎么办?
说到茵栀黄恐怕有不少宝妈都给孩子吃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产科和儿科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标配。但我们真心建议大家,治疗宝宝黄疸不要盲目服用茵栀黄颗粒。
黄疸是宝宝出生后,父母面对的一个比较担心的问题。据了解,茵栀黄类药品作为治疗黄疸以及急、慢性肝炎患者的药,一直备受青睐,一度被称为“退黄神药”。
但由于其不良反应反映在新生儿“退黄”时频发,围绕在这种药品上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茵栀黄退黄早就该被淘汰了
只要发现孩子黄疸指数高,多数都会用这种药。但实际上,茵栀黄退黄存在风险。
1、年国家禁止婴幼儿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因其曾致新生儿死亡的案例,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公告,明确指出新生儿、婴幼儿(三岁以内)禁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栀黄注射液方出茵陈蒿汤,是一种中药合剂,主要由茵陈、栀子、大黄(或黄芩)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一直被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
注射了茵栀黄之后,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
在CFDA发布公告后,著名药师冀连梅也在其新浪微博中发文表示,茵栀黄市场每年都有几亿元的人民币,其中很多是新生儿消费的,而CFDA此举是在保护宝宝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2、年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
注射液不能用,那口服呢?
年,CFDA重新发布了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其中明确强调了口服茵栀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据悉,茵栀黄口服制剂共有10个批次的药品,包括口服液、片剂、软胶囊、泡腾片等。
为什么要重新修订?因为茵栀黄中的茵陈就是一味泻药,使用茵栀黄的宝宝,大多伴随着腹泻。让孩子多排便,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黄疸自然就退了。
新生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全,如果出现腹泻,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而长时间的腹泻,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这对还在喝奶的孩子来说,在营养吸收上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宝宝皮肤娇嫩,腹泻还很容易引起尿布疹,严重的尿布疹还会感染,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相对而言,茵栀黄口服液副作用少且耐受性较好,但仍有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药物性肝炎的报道。
所以中规中矩的提示是:不建议婴幼儿轻易使用。
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绝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少部分是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不迟于生后14天完全消退。
如果是胆红素不超过12毫克每单位的生理性黄疸,只需要观察,不需要治疗。
便秘的宝宝黄疸消退会比较慢。想要尽早退黄,最重要的就是多多哺乳,多吃多拉才能促进胆红素迅速排出体外。
同时应尽早母乳喂养。因为喂养宝宝越早,胎便就会越早排出,也要给宝宝充足的水分,保证宝宝一天排尿6~8次。
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太阳晒晒宝宝的皮肤,主要晒脑后部、背后和小屁屁,最好选择上午11点以前,一般晒10~20分钟左右。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一般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而且生后一两天之内就会出现,一旦出现加重迅速,消退就会经常比较晚,有的时候两三周一个多月都消退不了。
尽管严重的黄疸会对宝宝造成伤害,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大部分的生理性黄疸并不严重,对身体也不会造成伤害,只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宝宝都能健康成长,较少留下可怕的后遗症。
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根据《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当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蓝光疗法,目前临床应用广泛;
二是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丙球蛋白、白蛋白;
三是换血疗法,主要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病。
如果宝宝经医生诊断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危险,又不具备换血条件时,权衡利弊可以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联合茵栀黄和光照治疗黄疸。
但目前的现状是:多数宝宝只是生理性黄疸或者母乳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也能恢复正常。服用茵栀黄退黄就属于过度治疗,弊大于利。
补充益生菌对治疗宝宝黄疸是有一定好处的。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而益生菌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胆红素降低了,黄疸自然就会退了,因此吃益生菌是有助于退黄疸的。
携手妈咪挚爱,关爱宝宝未来!
一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