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身体上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普通人也能够做出大致的诊断,比如黄疸。尤其是本身有肝硬化的患者,出现黄疸就更糟糕了。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发作加重时,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高于34~51μmol/L时,皮肤、巩膜、尿液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黄色。为什么会出现黄疸?病因病机是什么?说到黄疸,要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黄帝内经》中里就提到:“身痛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主要表现是目黄、身黄、小便黄,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黄疸逐渐成为了一种体征,并且可以在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中见到。而在中医理论中,黄疸仍然是一种独立疾病。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就设立了黄疸病脉证,并且专门分析黄疸的病因病机以及具体方药来辨证论治。其中“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此认为黄疸的病因有湿热或寒湿,但黄疸基本不离湿。中医认为黄疸的关键病机在于湿邪,而病位则在肝胆和脾胃。当然,根据具体病机的不同,可分为湿热之阳黄或寒湿之阴黄等。阳黄和阴黄两种常见的黄疸病症在辨证施治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肝硬化患者出现黄疸“大事不妙”,如何解决?肝硬化患者肝脏表现为纤维化,假小叶的出现,正常的肝脏组织结构消失,胆汁的代谢和排泄都受到影响,肝脏功能消失后导致胆红素的代谢障碍,而且排泄减少,就会出现黄疸的表现,一旦出现黄疸,预示着肝硬化的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如果患者出现腹水,那么病情变得更加的严重,说明肝脏的功能已经很糟糕了。肝硬化是由于长期慢性的肝脏疾病引起的,要想调治好肝硬化、黄疸就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施治,在中医属“臌胀、黄疸、胸痹”范畴,分析病理与肝、脾、肾、肺脏失调有关,多见于气、血、水停聚胸腹所致,如果伴有口苦、黄疸,咳嗽气喘,恶心欲吐症状明显,看舌象舌苔黄腻,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痰浊阻肺,湿热内蕴中焦,肝气则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皮肤面目黄疸。因为肝硬化黄疸患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最终导致水热蕴结于胸腹而成臌胀、胸痹。所以要攻下逐水,宽胸利膈为先,逐渐减轻症状,直到退却邪气,增强食欲,皮肤面目黄染也会持续减退,并根据病情疏肝和胃、健脾利湿基础上,益气养血以扶助正气,以利祛邪外出。直到肝功能基本正常,症状基本消失,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从肝硬化、黄疸到肝功能恢复,中医调治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年前有一位40岁的石先生,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要职,整天应酬不断,去年体检查出了肝硬化,一直靠西医药物控制着,对生活工作影响也不算大,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他妻子发现石先生的眼睛有点黄,让他注意睡眠多休息,石先生不再熬夜了,每天照镜子观察,可是眼睛黄越来越明显了,皮肤也比以前黄了,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轻度脂肪肝、黄疸,医院住院几天,习惯了工作的石先生很着急,治疗效果不明显,有亲戚推荐了中医治疗。找到广慈中医后,中医诊断是臌胀、胸痹、黄疸,辨证属于水热互结,痰浊阻肺,遂即采取治疗的方法是攻下逐水,宽胸利膈,私人定制专属的方剂服用,并嘱咐石先生低盐清淡饮食,开始上半日班在家服用药物调整饮食,半个月后,想吃的东西多了,皮肤面目黄染较前减退,小便次数稍增多,大便已解。反馈后随证调方,一个月后,黄疸持续减退,石先生还稍有疲惫乏力,头晕困倦,考虑正气渐虚,调方巩固疏肝和胃,健脾化湿,益气养血,使其肝功能不断恢复,饮食调整后轻度脂肪肝也消失了,两个月后再次反馈来好消息,复查肝功已基本正常,症状基本消失,已从半日班到全日班,最后再巩固服用一个月更好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panpz.com/xsehhyf/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