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首先要区分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其中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它指的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溶血反应。症状有轻重之分,重者来势汹汹,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理,通俗些说,就是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因为血型不合,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抗体,这类抗体也会通过胎盘积存在胎儿体内,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在产前孕期的宣教管理和定期的检查中,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这个潜在危险因素。
但是问题是,如果知道存在这样的风险,只能等待发生然后再开始治疗吗?有没办法可以提早预防呢?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与血型是否相合有关,症状轻重则与母体抗体量的多少、抗体和胎儿红细胞的结合程度、A或B抗原的强度及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都有关。血型是否相合,这个我们没法改变,但其它这些个体化的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地方。
因此,如果孕后期检查发现有潜在溶血性黄疸发生的风险,可以尝试及早干预,适当运用中药,通过降低抗体指标,同时调理母体胎儿体质,从而起到一定的预防和减少重度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发生的作用。
张艳医生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几年运用中药辨证调理过近十例孕期母体抗体数值异常升高的案例,产后随访皆母婴平安。
案例F女士,31岁,O型、RH阳性血型。丈夫为A型血型。既往怀孕4次,流产3次,足月顺产1次。第一胎宝宝当时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溶血性黄疸而进行抢救治疗。目前二胎,孕23周(.11.27)时测血型抗体效价,提示升高。孕27周时复查进一步升高。
因为担心此次产后宝宝再次出现溶血性黄疸,在西医产科医生的推荐下,F女士于1月7日孕31周时来到中医科门诊找到了张艳医生,希望尝试中药调理。
初诊时,F女士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心。她担心再次出现噩梦般的溶血性黄疸该怎么办,同时她对中药能否起作用没有信心。张艳医生耐心地同F女士介绍了溶血性黄疸的发生的原因,并向她解释了中医治疗这类病症的思路,告诉F女士产前服用中药调理,加上产后病房的医护一起配合,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危重情况的发生。做好了思想工作,张艳医生开始为F女士辨证治疗。
F女士当天处于轻度感冒期,有些咽痛鼻涕,孕期有腰酸痛。饮食、二便情况基本正常。脉滑。舌胖,舌边红,右侧边瘀点。张艳医生开了个调理母体身体为基础,兼顾了感冒和降低抗体指标的小药方,还仔细嘱咐F女士接下来的饮食和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一周后,F女士复诊,感冒已除,张医生将中药稍微调整了下,同时对她反复不安的情绪再次做了安抚。F女士当天抽血做了复查,但是报告要1周后才能出来。
服中药1周,F女士的血指标就下降了,这比再多的语言都有说服力。之前最担心的情况有可能不会发生了,F女士和家人终于放下心来。但是对于从来没吃过中药的F女士来说,坚持连续服用中药是个难点。考虑到母体环境是一个持续的存在状态,抗体有反复波动的可能,而且越到后期越关键,张医生认为中药不能停,但是可以减量,于是她把接下来中药调整为吃1天,停2-3天。
7帖中药吃完已是3周后。复查抗体指标继续下降,抗A:1:,抗B:<1:64。结果令人满意。可以估计基本不会出现严重黄疸。继续开了7帖中药,仍采用吃1天停2-3天的服用方法。同时考虑到F女士分娩之前可能不需要再来中医科了,张艳医生为她即将出生的宝宝开了1副减轻黄疸的新生儿小中药备用。
4月份,F女士足月顺产出月子了,她主动来中医科找张医生“汇报”——她宝宝出生后第4天出现过轻度黄疸,晒了几天太阳就退了。这次来还想产后调理一下。
专
家
介
绍
张艳
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
主攻肺部肿瘤、胃肠肿瘤、妇科肿瘤的术后及放化疗靶向治疗的辅助康复治疗。擅长诊治急慢性咳喘;急慢性胃炎、肠炎;痤疮、急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HPV感染、尖锐湿疣。擅长诊治月经失调、输卵管疾病、不孕、胎停育、妊娠病。擅长结合体质进行宫外孕、药流不全保守治疗。
长按下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