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61岁,退休工人。
初诊(年9月1日)肌肤、眼目发黄已7个月余,寒热时作,胸脘胀闷,右侧上腹部作痛,痛时作恶,纳谷呆滞,目黄肤黄。先在内科治疗,已服中药40多剂,疗效不显,转来针灸科门诊。症情如上,兼有小便黄赤,大便色淡,口渴不欲饮,苔黄腻中剥,脉濡滑而数。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55U/L,谷丙转氨酶U/L,黄疸指数36U,胆红素30.8μmol/L。此系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郁遏化热,湿热郁蒸而发。治拟疏泄肝胆,培补脾土,以图其本,兼用理气之法,以佐健运。土得昭明,则津液自行,气机得运,则湿热能化矣。
①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光明(双),蠡沟(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内关(双)。②气海,中脘,胆俞(双),脾俞(双)。
第1组穴: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第2组穴:平针法,得气后不留针。
四诊(年9月7日)肌肤眼目黄色稍减,胸脘仍胀闷,右肋疼痛减轻,纳谷增加,惟大便秘结。仍守原方,佐以通腑之法。
①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光明(双),蠡沟(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内关(双)。②气海,中脘,大横(双),胆俞(双),脾俞(双)。
同前。
六诊(年9月12日)大便已通,胸脘胀满较好,胃纳转香,目黄身黄渐退,精神渐振。仍宗前治。
①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光明(双),蠡沟(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内关(双)。②气海,中脘,胆俞(双),脾俞(双)。
同前。
十七诊(年10月28目)诸恙皆减,再宗前治。
取穴、手法同前。
十八诊(年11月12日)停诊半个月,主诉寒热又作,身目再度发黄,胸闷纳呆。旧症又作,守原意加减。
①阴陵泉(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中都(双),光明(双),太冲(双),内关(双)。②气海,中脘,上脘,肝俞(双),胆俞(双),脾俞(双)。
同前。
二十诊(年11月17日)针刺后,胸闷又舒。症情均减,仍守原方。
针穴及手法同前。
自11月19日至12月9日,又针治7次,前后共治27次,诸症悉退。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48U/L,谷丙转氨酶34U/L,胆红素5.13μmol/L,黄疸指数4U,停止治疗。1年后随访,恢复日常家务劳动。
黄疸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郁,久而不泄,流入皮肤所致。《经》曰:“湿热相交,民病疸也。”除遍身发黄外,必有目黄见症,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皆得上熏于目。古代文献中虽有“五疸”“三十六黄”之分,但临床上一般可分阳黄、阴黄两大类。阳黄主要由肝胆之火及湿热郁蒸所致;阴黄主要由脾肾两虚、寒湿泛滥外溢而成。本例黄疸有发热、胸脘胀闷、小便黄赤、苔黄腻等症,故属阳黄,但病程迁延日久,症见口渴不欲饮,大便色淡,乃正气不足之候。正虚邪实,治宜疏泄肝胆,培补脾土,标本兼顾。朱氏取阴陵泉、足三里、脾俞以健脾化湿,取阳陵泉、光明、太冲、中都、蠡沟、肝俞、胆俞以疏泄肝胆之火,中脘、上脘、气海、内关以行气宽胸。正气得扶,病邪得泄,则肤黄消退矣。
温馨提示:本平台发布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强烈推荐:医学必备平台,每天为您免费分享针灸、针刀、正骨、养生等实用性技术,欢迎扫一扫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