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在生后2-3天,和生理性黄疸相似,但黄疸较重些,消退时间可晚些,但一般状况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称为母乳性黄疸。据统计,我国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生率(血清总胆红素>12.9毫克/分升)为34.4%。
母乳性黄疸该如何护理?
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类型。
早发型黄疸
早发型发生在生后1周以内,在生后2-3天出现,高峰期在生后4-5天,和生理性黄疸相似,但比前者重,消退时间晚。造成的原因是母亲不会喂奶,虽然奶很多,但宝宝无效吸吮,使孩子处于饥饿状态,胎粪排除延迟,使肠道内胆红素重吸收,造成黄疸加重。教育方法:少量多次喂母乳,宝宝吸吮时使其脸面朝向乳房,宝宝胸部贴住妈妈的胸部,宝宝的小嘴含住妈妈大部分乳晕,保证孩子吸入足够的乳量。如果母乳不足,必要时用小匙喂配方奶,同时进行光疗。
晚发型黄疸
晚发型黄疸发生在生后7-14天,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黄疸最严重在生后2-3周或可延长到2-3个月。教育方法:暂停母乳2-3天观察,黄疸减轻,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有轻度反弹,随后继续下降而消退。停母乳期间喂配方奶,挤出母乳,保证母乳继续分泌。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